12日晚間,中國人民銀行宣布,自5月18日起下調存款類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下調后大型金融機構的存款準備金率下降到20%,回到2011年4月21日之前的水平。這是央行今年以來第二次下調存款準備金率。那么,央行緣何于此時下調準備金率?下調后給市場帶來怎樣影響?未來貨幣政策又將如何發力?
央行緣何此時“降準”
分析人士認為,央行選擇在4月份經濟數據發布不久后即下調準備金率,反映出當前經濟運行疲弱的現實,此時下調準備金率是“穩增長”的應時之舉。
日前發布的經濟數據顯示,4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速均低于市場預期。而4月份我國進口同比增速僅為0.3%,新增貸款更是創出年內低點,凸顯出當前國內經濟內需疲弱的趨勢。
“出于穩定宏觀經濟面的考慮,央行選擇此時下調準備金率,意在通過釋放流動性,增強經濟運行活力。”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表示。
分析人士指出,準備金率的下調將緩和當前市場資金面緊張的狀況,可一定程度緩解企業的融資壓力,進而有利于提升企業生產經營行為。市場人士粗略估算,此次下調后,可一次性向銀行體系釋放流動性4000億元左右。
“在社會總需求和企業經營活力不足的情況下,下調準備金率不僅可以增加銀行的可貸資金,而且還會引導銀行貸款利率的下行,最終降低企業的借貸成本。”連平指出。
也有專家認為,4000億元左右的釋放量,雖然有助于緩解資金緊張壓力,但對實體經濟影響總體有限,下一步需要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協同發力。
“當前企業經營環境不佳、貸款需求不足,這就需要在放松流動性的同時,還應采取結構性減稅、非對稱性減息等多種手段,呵護實體經濟發展。”農業銀行高級宏觀分析師袁江指出。
利好股市幾何
市場普遍判斷,準備金率下調這一動作對股市將產生利好刺激,不過亦有分析認為,在經濟仍然面臨下行壓力的同時,單純的貨幣政策松動帶來的利好仍然有待觀察。
英大證券研究所所長李大霄直言,央行再次降準,更為寬松貨幣政策意圖明顯,利于穩定經濟增長,并利于股市穩定,為重大利好。
此前,多數經濟學家判斷經濟增速將在二季度觸底,但是4月份宏觀經濟數據給出的信號卻給這個時點打上了問號。
匯豐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屈宏斌認為,僅僅下調存款準備金率不足以穩經濟。貨幣財政政策是短期政策,主要用來熨平經濟周期。經濟過熱時政策緊一緊,當經濟過冷就業壓力增大時就需要放松政策來穩增長。
對于經濟增速的擔憂已開始替代政策紅利,影響到了股指的運行。從4月份以來,各種政策利好的刺激不斷,從4月初新股發行體制改革,到后期的“金融改革概念”,再到5月初監管層的連環拳,股指持續上攻,上證綜指在一個多月的時間里,從階段底部2242點攀升至2450點。
但是進入5月之后,對于基本面的擔憂開始影響A股情緒。伴隨密集出爐的宏觀數據,上證綜指在5月的第二周下跌2.33%,是近6周以來的最大單周跌幅。
來自國信證券的觀點認為,目前的貨幣財政政策僅是一定程度對沖經濟放緩,而難以推動增速大幅反彈,這可能是2012年資本市場投資需要一直注意的問題。
樓市“利多”有限
“銀根”松動,引發房地產業內關注。“銀行流動性的增加,會使得一部分銀行按揭貸款流向房地產領域。一些銀行人士認為,在經濟發展速度放緩的情況下,把貸款放給購房者是比較好的選擇。”365地產研究院院長李智說。
業內人士認為,此次下調存準有助于增進樓市信心,但實際“利多”有限。在實體經濟增速放緩的形勢下,后市剛需如何穩妥釋放,將對調控能否持續收效起到關鍵作用。
中國指數研究院提供的數據顯示,4月全國300個城市住宅用地成交413宗,同比減少36%;成交面積1865萬平方米,同比減少46%。
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1-4月份,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同比增長18.7%,增速比1-3月份回落4.8個百分點。這已是房地產開發投資連續第八個月同比增速回落,且回落幅度進一步增大。
同策咨詢研究中心總監張宏偉認為,此次“降準”后,各銀行會擁有更多的信貸額度,將為差別化信貸政策繼續執行提供更多信貸支持。不過,業內人士同時指出,在整體調控政策沒有松動的背景下,降低存準釋放的流動性有多少能進入樓市還是個未知數,總的來說利多較為有限。
從去年下半年以來,超過30個城市先后出臺各類樓市“微調政策”,有些被叫停,有些則順利“落地”。
張宏偉說,目前各地方政府與其找借口出臺“救市”政策,不如以“自住需求”為著力點,從政策層面給予自住需求購房者更多支持。本報綜合新華社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