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購令執行至今,曾有過不少想要避開、繞過限購限貸政策的購房“歪招”。不過,“歪招”暗藏風險,這是毋庸置疑的。由于近來樓市有所回暖,避開限購令的部分“小動作”也再次活躍起來,廣大購房者應對此有所警惕。
假證明不靠譜
為了應對限購限貸的政策,有媒體報導,部分貸款中介聲稱可以辦出二套房優惠房貸,甚至神通廣大到可將二套房房貸“做成”首套,以享受優惠利率。
相關人員表示,根據房產歸屬、貸款記錄等情況,可通過“做”單身證明等假資料的方式,用其個人名義購房,“順利的話可享受首套房優惠貸款利率”。不過,為了這樣的操作,購房者也需要在“操作成功后”,向操作人員支付數千元的服務費外加擔保金,擔保金數額為商貸總額的1%。
然而根據了解,目前各大銀行的二套房房貸政策并無松動,認定過程和利率也都嚴格按照相關規定執行。業內人士也指出,近期市場上確實有這類“做小動作”的傳聞,但類似的暗地里操作,其可操作性和普遍程度全都是未知數,并且顯然是違規的?!耙坏┍徊樘帲粌H本次貸款受阻,還會影響今后的貸款行為和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p>
假離婚傷不起
有消息稱,由于眼下單身外地人在滬購房受阻的消息,部分人為買房又打起“假結婚”的算盤,還有中介趁機做起了“一條龍”服務。
所謂的“假離婚”、“假結婚”,實際上是在法律意義上的真結婚、真離婚,但這樣做目的則是為了繞開限購令,獲得購房資格。以往,就曾有過根據各地購房政策所產生的“假結婚”、“假離婚”行為,如通過離婚來使購房者未婚、且家庭名下沒有房產;又或者通過結婚來滿足“子女確有結婚購房需求”這類條件,從而順利購房。
市面上冒出所謂的“一條龍”服務也大體如此:找到“結婚”人選,辦出結婚證,給對方兩萬元名譽損失費。房產證辦出來后,再辦離婚。這樣一來,非本市戶籍的單身人士也因此找到了購房的“捷徑”。
不過,某大中介公司的經理告訴記者,相關的操作雖然看似可行,但經手這類操作的個別中介往往也是不顧聲譽、鋌而走險。同時,正是由于這樣“假結婚”或是借用他人名義購房的行為使得房產方面的糾紛更加頻發,到頭來購房者“賠了夫人又折兵”,也只能吃啞巴虧,法律上很難獲得支持。
“公司購房”問題多
另外,還有一類“歪招”就是借用公司名義購買房產了。一些以公司名義購房者,甚至以購買房產進行抵押,再通過公司貸款的方式,將購房資金反貸出來。而且,因為銀行可能對房產升值的預期,反貸幾乎相當于20%左右的按揭首付。
從政策來看,“限購令”限制的人群是“戶籍家庭”或“非戶籍家庭”,對于以公司名義購買房屋則沒有作出限制。然而,對于購房者來說,房屋產權登記在公司名下,有作為公司資產被法院強制執行還債的風險;對企業而言,因買房、貸款等合同均以企業名義對外簽署,一旦個人在此過程中,未按約支付房款、貸款或相關費用,對外首先由企業承擔付款責任。如果借空殼公司購房,則更是風險重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