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年初,廣東省省長朱小丹就預言“今年上半年是廣東外貿形勢最困難的時期”。日前,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確定促進外貿穩定增長的政策措施,討論通過《關于促進外貿穩定增長的若干意見》。
今年以來,外貿走勢波動反復,但近兩個月出口增速顯著放緩,據海關總署公布的數據顯示,8月份出口同比僅增2.7%,進口下降2.6%;經季節調整后,8月的進出口總值下降0.5%。年中幾個月本是傳統的出口高峰期,現在卻出現外貿減速;前8月外貿增速僅6.2%,恐怕難以實現全年增長10%的預定目標。
穩增長,必須穩外貿。出口放緩,外貿不穩,外因是傳統出口市場疲軟,內因是出口企業面臨轉型升級。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外貿突飛猛進式的增長,得益于打破外貿“大一統”的壟斷經營,更得益于全方位參與國際分工,尤其是加工貿易,將廉價土地、勞動力等優勢釋放得淋漓盡致,價廉物美的“中國制造”在國際市場所向披靡。可是,隨著土地、勞動力等要素價格的逐步提高,尤其是隨著生產率提高而人民幣長期面臨升值壓力,以低成本擴張出口市場版圖的外貿增長方式漸漸走到了盡頭。全球“金融海嘯”之后,歐美和日本等傳統出口市場長時間萎靡不振,主要依賴外商訂單加工貿易最受沖擊。當下的中國外貿,可說是飽受外需不振和轉型升級的“兩路夾擊”。
穩外貿,主角是企業。如果企業認為無法轉型升級,只能望“單”打卦得過且過,等待出口市場的好轉,那么政府再多的政策刺激都無濟于事。因此,加快轉變外貿發展方式,應當以激發企業活力和動力為著眼點,尤其是各級政府要給企業“減負松綁”,國務院《關于促進外貿穩定增長的若干意見》重點也在于此。具體來說,加快出口退稅進度,擴大融資規模,可減輕企業資金流的壓力;擴大出口信用保險規模和覆蓋面,則可幫助“有單不敢接”的小微企業化解市場風險;簡化審批手續,提高通關效率,降低通關成本,則直接減少企業的經營成本。
“減負”固然可解企業燃眉之急,“松綁”則是企業轉型升級之所需。廣東已經連續24年摘得全國的“外貿狀元”,更是加工貿易的集中之地,企業所面臨的“內外交困”也更明顯更嚴峻。因此,廣東省政府日前出臺有關“進一步做好穩增長工作的意見”就提到:大力改善營商環境,促進企業穩定發展;抓好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先行先試,盡快出齊和落實今年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事項目錄,切實加強行政審批日常監管,推行行政審批標準化規范化,加快推進市縣兩級行政審批事項改革。
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外貿從成本驅動到創新驅動,都需要政府和企業的“自我革命”,這必然是一個漫長而艱苦的過程。穩外貿,給企業“減負”是當務之急;給企業“松綁”則是長久之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