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經濟學家》周刊1月19日文章,原題: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規模和范圍不斷擴大位于印度東部的恰爾肯德邦是印度鋼鐵產業的精神家園。印度國內首座鋼鐵廠就在這里落成,1908年建成的這座鋼廠是由印度本國投資興建,承載著沉甸甸的國家自豪感。
不過,同樣坐落在該邦的另一座新鋼鐵廠則采取完全不同的方式。這座新鋼鐵廠由中國承包商承建,裝配的是來自中國的設備?,F在,該鋼鐵廠即將擴大產能,希望能從中國尋求2.5億美元投資。
這一期望并非毫無來由。中國以吸引外來直接投資而著稱。但越來越多的投資正在向反方向流出。官方統計數據顯示,2012年,中國的對外直接投資超過770億美元,較前一年增長12.6%。
盡管如此,中國還遠未達到購買世界的水平。比利時、荷蘭和西班牙的對外投資數額均超過中國。據總部位于華盛頓的傳統基金會統計,自2005年,盡管中國向美國投資超過500億美元,但占美國外來直接投資總額的比例尚不足2%。
假如投資目的國的態度能夠更加友善,中國的對外直接投資額將不止于此。傳統基金會認為,由于一些令人不快的事情,包括政治反對和法律障礙等,超過2000億美元的潛在投資協議被迫流產。在西方,中國的直接投資遭遇懷疑目光,部分原因是中國的對外投資仍然以國有企業為主,這被認為是對市場競爭和國家安全的威脅。
好消息是,私人企業的對外投資在增加。2012年,私企對外投資額占中國整體對外投資額的比例達到9.5%,而兩年前則不足4%。隨著它們的成長,投資目的國的猜忌心理可能會逐漸淡化。與此同時,中國投資者還有別的選擇。中國進出口銀行風險分析師趙昌會敦促中國企業投資拉丁美洲、亞洲和非洲。他說,這些地區急需中國投資,無論它來自私企還是國企。中國投資者可以把恰爾肯德邦的鋼鐵廠作為開端?!ㄍ鯐孕圩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