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資本證券網 彭燕嵐
三日核查過后,1月17日,北斗星通(002151.SZ)發布復牌公告稱,目前北斗相關業務占本公司整體業務比重較低,同時北斗芯片及模塊業務尚處于虧損期,且預計2012年虧損繼續加大。
同時,北斗星通方面表示,在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專項啟動的第一個民用示范工程中,控股子公司和芯星通科技雖曾在2012年參與投標,但并未中標。而前期披露的信息不存在需要更正、補充之處。
北斗星通股價如此強勢是否代表其基本面名副其實呢?除了最新發布的核查結果否定了這一推斷外,翻閱近三年北斗星通財務報告,盡管其業績可謂逐年走低,差強人意,但北斗星通卻通過種種財務手段巧做修飾,扮靚報表。
近日,中國資本證券網致電北斗星通,其董秘辦一工作人員表示,目前有關業績或財務問題暫無法做出評述。
近三年盈利能力逐年下降
2012年扮靚報表三步走
查詢北斗星通2009-2011年年報,其利潤逐年下降,形成對比的是三費占比節節走高。
比較2009-2011年三份年度合并利潤表,北斗星通分別實現營收2.9億元、3.29億元、4.8億元,穩定提升,但對應的凈利潤卻不斷走低,分別為5083萬元、4096萬元、3842萬元。2011年的營收較2009年同比提升64%,但凈利潤較2009年下降26%。對應的盈利能力也逐年下滑,2009年凈利率為17.23%,而到了2011年凈利率僅為7.9%。
值得注意的是,北斗星通近年的銷售毛利率穩定在37%左右,那么是什么在吞噬利潤?通過比較經營指標,wind數據顯示,2009-2011三年間,北斗星通三費分別為4776.5萬元、6851萬元、1.19億元,占營收16%、21%、24%,三費控制不力成為北斗星通業績下降的一項重要因素。
而到了2012年北斗星通卻通過營業外收入彌補業績的走低。
三季報顯示,2012年1-9月實現營收3.8億元、凈利潤3776萬元,但值得注意的是前三季度營業外收入達到5023.85萬元,較上年同期增加4393萬元,同比增長696.10%,顯然2012年對北斗星通來說,營業外收入成為北斗星通重要收入來源。
同時,不難發現,北斗星通獲取營業外收入的過程可大致劃分為退稅返還、賣房、補貼三部分。
北斗星通2012年一季度報虧1502萬后,2012年6月北斗星通發布公告稱,公司及合并報表范圍內的控股子公司收到增值稅退稅返還款共1537.7萬元,全部計入二季度營業收入,將增加凈利潤821萬元。考慮到二季度營業利潤為-271萬元,補貼收入可算挽救北斗星通業績于危難。
如果退稅返還恰逢其時,那么北斗星通在第三季度通過賣房再給業績下了一場及時雨。9月初,北斗星通處置了目前2520.8平米的辦工場所,預計房產售出增加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約2300萬元。隨后的三季報中,北斗星通也順利實現凈利潤3776萬元。
“好運”遠不止如此,12月北斗星通公告稱,控股子公司和芯星通將獲得補助資金1120萬元;2012年已下達撥付給和芯星通補助資金280萬元,其余將在以后年度分期撥付。
坐擁退稅、房產銷售收入及幾筆資金補貼,北斗星通2012年的業績可保高枕無憂。但三費負擔仍在加劇,三季報顯示,北斗星通三費再創新高達到1.2億元,占比營收達到35%。
財務準則早布暗棋
處處玄機包藏深意?
對于北斗星通來講,雖然業績逐年走低,但即使2012年業績如此低迷,也能通過大筆非經常性損益扭轉乾坤。查詢以往年報,中國資本證券網發現北斗星通可謂未雨綢繆,而在利潤褪減之際進行調整會計準則等措施也有虛增利潤之嫌。
2010年起,北斗星通使用更改會計準則、收購、開發費用資本化等利好業績手法施展財技。
首先,2010年北斗星通重新劃分應收款項賬齡區間、變更壞賬準備的計提比例,將1-2年內的應收賬款壞賬準備計提比例由50%減少到10%,2-3年的由80%減至30%;而3年以上應收賬款原本100%計提,自當年起拆分為3-4年及4年以上兩個區間,分別計提60%及100%。因此變動,2010年度凈利潤增加數為446萬元。
2009年北斗星通營收2.9億元,應收賬款9600余萬,到了2010年營收3.29億元,應收賬款1.86億元,占比營收也增至56.5%。有投資者擔心,北斗星通此舉意味著將來有可能為了促進銷售,應收賬款周期會相應增長,而2011年報則部分印證了這個說法。2011年北斗星通全年實現營收4.8億元,應收賬款同比增長1.05億元達到2.9億元,占比營收賬款也攀升至60%。Wind數據顯示,自2010年末開始,北斗星通大筆應收賬款已成常態。
其次,2010年度北斗星通以“收購+增資”模式,合計金額
5488萬元,收購馬成賢所持有的深圳市徐港電子有限公司(簡稱“深圳徐港”)30%的股權,形成2599萬元的商譽。當年深圳徐港實現了凈利潤1091.46萬,為雙方投資協議約定2010年度凈利潤目標1200萬的90.96%,但未見商譽做減值準備。
同樣的,到了2011年深圳徐港依然沒達到約定業績。2011年報顯示,深圳徐港實現營業收入1.16億元,凈利潤743.36萬元,僅占當年對外投資公告中約定1560萬的一半,但對應商譽年末賬面余額依然為2599萬元,未見減值,對應2011年度的利潤也未相應減少。
對此,某不愿透露姓名的會計專家表示,是否進行商譽減值應該看被收購公司長期的盈利能力。但2012年北斗星通半年報顯示,上半年,深圳徐港實現凈利潤494.15萬元,雖然僅過半年,但要實現約定的2012年度2028萬盈利可見將十分艱難,若北斗星通依舊認為對深圳徐港的投資回報沒有問題,便有些說不過去了。
此外,北斗星通每年有大筆研發支出,通過研發支出資本化的方法降低費用支出。2010年,北斗星通開發支出達到4281萬元,同比增加136%;2011年,當年開發支出達到9134.76萬元,同比增加113%,有投資者質疑,將這些費用完全資本化合理么?
同時,2010年北斗星通研究開發項目支出增加5352萬元,但只有171萬元計入費用(科技開發費),2736萬元確認為無形資產;到了2011年,研究開發項目支出增加7963萬元,只有575萬元計入當期損益,2534萬元確認為無形資產,投資者表示,這樣的會計處理是否太激進?
上述會計專家對中國資本證券網表示,上市公司業績差強人意的情況下,確有通過盈余管理調整利潤的驅動因素。提高研發支出資本化的比例,相應減少了研發支出費用化比例,通過減少費用增加了凈利潤。至于未做減值或變更壞賬準備的計提比例也會做高利潤。
中國資本證券網致電北斗星通就有關問題進行咨詢,其財務部一位工作人員表示財務總監外出,并以相關問題由董秘辦統一回答為由婉拒。
1月17日北斗星通跌幅6.01%, 1月18日,北斗星通漲3.95%,以36.88元收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