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邕農貿市場鴨行的韋先生說,他18日當天運來1000只鴨子,直到下午5時許還剩下400多只沒賣出去,平時卻是很快賣光。記者顏篁 攝
4月19日,柳州市柳邕農貿市場鴨行成交均價為3.1元/斤,收尾價低到2.7元/斤。身在柳江縣洛滿鎮的養鴨農戶覃志甲接到同行的行情電話后,望著水庫里還有一周就要上市出售的8000只鴨子,一口氣連抽了三支煙。
歡迎吃我一只鴨
“養水鴨要保本每斤得賣到4.7元左右。現在價格這么低,賣一只我大概就要虧10元。8000只鴨子我就要虧8萬。”覃志甲說,養鴨有一定周期,到時間就要上市,否則鴨子不再長,同時會白白消耗飼料,“養鴨最大的成本就是飼料,一只鴨每斤4.7元就有3.8元消耗在飼料上。8000只鴨子一天飼料要60包,每包115元,一天的飼料就要花6900元。晚一天賣就多虧6900元,養鴨子的人等不起。”
國內發生H7N9禽流感以來,覃志甲從來沒有哪一天如此關心媒體關于禽類的報道。他強調,他養的每只鴨子在進場十來天時都打過流感疫苗,疫苗是從鎮上動物衛生部門免費領取的,“我現在養的鴨子,跟以前一樣很安全!”為此,每次有人來養鴨場收鴨,他都會殺一只鴨和客人一起吃,他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來證明鴨子的安全性。可這微小的努力仍然不能幫助他改善目前的境況,“只能希望一周后鴨子上市時,價格能稍微高一點,少虧一點。”
市價一再下跌
與覃志甲面臨同樣遭遇的,還有雒容鎮養殖戶馬勇強,他剛分幾批處理掉手里的4300只鴨子后,便暫時不再進鴨苗而每天早上來逛農貿市場。“最低的價格是第一批只賣到每斤2.4元,最高的也只有每斤3.1元。總共虧了6萬多元錢。”1990年從浙江來柳養鴨的馬勇強自詡為老資歷,但看到每天不斷有新的禽流感報道,這讓他和同行更加看不到鴨市回暖的時間表,只能寄希望于情況不要惡化。
談到H7N9禽流感對鴨市的沖擊,在柳邕農貿市場做鴨代銷的吳女士感觸同樣深刻。她拿出隨身攜帶的一個賬本,賬本記著最近一段時間的開市價、收尾價和均價:“從清明開始,鴨子價不斷往下掉,最低到每斤2.4元。而去年年底鴨子均價每斤能賣6.5元。”她說,“以前每天18車(每車2000只)的鴨子拉進市場搶著賣,而19日市場拉進12車,只賣了5車,其余的都進了冷庫。市場交易量萎縮了三成多。”
攤位難見顧客影
與鴨市的低迷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的,還有鴿行。“從今天凌晨3點我到市場開攤,到現在11點了連一個顧客的人影都沒見著。”在柳邕農貿批發市場賣鴿子的黃師傅說,市場內賣鴿子的就7個攤位,而且聚在市場同一個角落,“受禽流感的影響,現在過路人都繞著我們攤位走,更別說有人來買了。我有一周都沒開張,其他幾戶也差不多,而正常日子一天能賣出150只左右。”
“鴿子不同于其他家禽,我們從養殖戶那里收來一般加上一兩元的利潤,所以鴿子的價格一直就是每只18元。不然像其他家禽降價,我們商販就得白虧呀。”黃師傅說,相比他們中間商販,最虧的就是養殖戶,給他供貨的小養殖戶扛不住已經不準備養了。
相比鴿行的慘淡,雞行100號的劉老板從清明節以后,已經將以前每斤8元的土雞陸續降價到每斤5.5元,即便這樣,以前能保持在千只左右的銷售量,到現在只有200多只。記者在雞行看到,有的商戶已經打出“土雞3元”的牌子,像4元、5元的招牌也隨處可見。雞行一旁的市場出口處,記者見到一些小販也開始以這樣低廉價格零售,“土雞3元一斤。”小販叫賣聲中好多無奈。
希望能有幫扶政策
面對糟糕的行情,每天逛市場的馬勇強更擔心現有的冷庫囤貨滿了之后,市場仍不好轉。那時,更多散戶扛不住后將血本無歸,市場如果長時間低迷,必然會讓小戶養殖大量減少,大戶養殖也會萎縮。一旦禽流感過后,對鴨需求旺盛的柳州短時間雖然會有凍藏鴨緩解供應,但供不應求的局面仍有可能導致鴨價大幅上漲,價格太高老百姓消費又要受限制,我們養殖戶還是受傷害。馬勇強對此憂心忡忡,他希望政府能有更直接的幫扶支撐養殖戶熬過這個漫長的“四月冬”。今報記者余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