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飛機平穩地降落,艙內爆發出一陣熱烈的掌聲。在以色列航空的航班上,似乎每次著陸都值得用最熱烈的掌聲和歡呼慶祝。
2013年4月16日,由英途跨文化交流機構主辦的“全球商業智慧·以色列”開始了為期一周的拜訪體驗,近20位中國企業家實地探尋創新精神的能量源泉。正如以色列中國商會會長尤丹所引用的,“百聞不如一見”,“創業的國度”的魅力,非親歷,不震撼!
獨特的創新之道
“創新不是創意,也不是專利。”在歡迎英途中國企業家代表團的早餐會上,《創業的國度》作者索爾·辛格先生明確地說。“雖然很多國家擁有聰明的人才、良好的創意和許多專利,但并沒有像以色列那樣產生如此多的創業企業。”他認為,除了創意之外,驅動精神和堅持不懈,以及冒險精神,是讓以色列脫穎而出的另外兩個重要因素。
與《創業的國度》作者索爾·辛格早餐會
為何以色列人具有強烈的驅動精神和冒險精神?辛格先生認為,以色列作為一個年輕國家正像是一個創業企業,身為以色列人,自然而然地就會意識到,僅僅為了呆在這里,就需要付出很多的堅持,冒很多的風險;全民皆兵的制度讓年輕人早早地具備了領導力、團隊合作和自我犧牲等創業必備的素質;同時以色列作為一個移民國家,這一背景也為國民普遍帶來了強烈的自我驅動精神和冒險精神。
希伯來大學校長本薩松也認為,猶太民族是很小的民族,和其他民族存在對立,所以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都會努力思考如何克服困境,創新也就順理成章。“猶太人沒有別的選擇。如果有一天猶太民族有30億人口,或者周邊的國家都變成了我們的友國,到處充滿和平,也沒有經濟的問題困擾,那么是不是猶太人還能夠繼續努力創新,就不得而知了。”他跟英途中國企業家代表團說。當得知希伯來大學在世界排名前50,獲得的諾貝爾經濟學獎有170多位時,拜訪的所有企業家們不禁發出陣陣贊嘆。
信仰與教育——創新的兩大支柱
在此次訪問和交流中,英途所帶領的中國企業家發現,信仰和教育是以色列創新和創業的兩大支柱,為以色列創新提供了源源不絕的動力。
“一般來說,宗教和創新不太兼容。宗教和傳統更多的是關于保持過去,確保過去得到傳承。”沙洛姆哈特曼研究所主席多爾尼?哈特曼說。“但是猶太教認為,人是按照神的思想和智慧打造的,我們體內擁有部分的神性。”他認為,猶太人并不是通過服從和祈禱來表達崇敬,而是通過接受神給予的挑戰,通過主動改變世界來表達崇敬。
另一方面,猶太人相信自己是上帝的選民。“上帝為何選擇了我們?并不是因為我們有多特別,而是因為我們要承擔更多的責任。我們是選民,并不是因為我們的血統,而只會是因為我們的成就。” 多爾尼?哈特曼說。這種信念造就了猶太人從不滿足的個性和始終懷有希望的堅毅。
拉比哈特曼以這樣一個小故事結束了他的演講:
2000年前,猶太人被逼離開以色列。許多人對猶太人說,“上帝已經遺棄了你們,你們的故事已經結束了。”猶太人卻回應說,“作為上帝的選民,我們不會被打敗,我們不會放棄。”從被驅逐出以色列的那一刻起,猶太人就開始說:“明年回到耶路撒冷。”在2000年的時間里,每一年猶太人都會這么說。
除了信仰,教育也為以色列經濟的騰飛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支撐。“我們非常敬佩以色列大學在教育方面取得的成就,以色列教育成果的秘密是什么?“英途企業家代表團團長億陽集團董事長鄧偉的問題道出了很多企業家們的疑問。
希伯來大學校長本薩松回答說:“我想講一個獲得諾貝爾獎的英國猶太人——摩里教授的故事,每當摩里放學回家,他的媽媽不會問他今天學習了什么,而是會問他,你今天問了什么問題。所以我們教小孩如何學習,不是通過背功課,而是通過,第一鼓勵他問問題,第二,提高小孩子對學習的熱情,激發他們自己尋找問題答案的興趣。”
“關于猶太人的教育理論,我還想舉一個例子。”本薩松說。猶太教最重要的節日是逾越節,慶祝猶太人從埃及奴隸變成自由人。一個逾越節的傳統是父親要向孩子們解釋節日的由來。“但是我們不是由父親演講,而是要讓孩子們自己提出4個問題,比如關于節日的習俗,節日的歷史等等。我們的教育看重的不是父親的演講,而是孩子們自己尋找答案。”
中國創造的天作之合
當前中國企業正面臨著從“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的轉型,在中以兩國的意見領袖看來,以色列正是中國創造的天作之合。目前大約有300家跨國公司在以色列設立了研發中心,其中就包括中國公司華為。
“我相信未來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會來到以色列進行研發。”索爾·辛格先生說。“以色列人通常缺乏耐心,不愛計劃,喜歡隨機應變,也不尊重權威,這些因素讓我們很適合創新和創業,但并不適合將公司做大。而大公司恰恰相反,他們非常擅長增長和擴張,但是并不太擅長創新。因此我覺得以色列和中國具有很強的互補性。”
在英途主辦的中以創新合作論壇上,中國駐以色列大使高燕平也介紹道,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希望中以之間的貿易盡快翻倍。據悉,中以建交的時候,雙邊貿易額只有500多萬美元,到去年已經接近100億美元。20年里, 中以雙邊貿易額增加了近200倍。 1992年一年的貿易額,只等于今天一天半的貿易額。如果中以貿易額能再次翻倍,將為中以企業帶來巨大的增長機會。
中以之間的合作也不乏成功案例。以色列中國商會會長尤丹介紹說,他曾與一家領先的中國公司合作安檢產品,最終不僅打開了以色列的市場,而且還讓出資方美國政府也不得不認可。“這意味著我們的攜手合作完全是可以走向全球市場的。”他說。
未來,伴隨中國企業的產業升級和全球化擴張,以色列這個創業的國度,無疑將能夠為中國企業提供更多的創新彈藥,中以企業的合作也將改變全球競爭的格局。英途作為一家為企業家提供最具價值的高端全球商業與文化體驗機構,將會創造更多的中以深度交流及創新性融合的機會。
中以合作的現實和機遇
短暫的行程十分緊湊,英途所帶領的中國企業家充滿了激情與動力。既拜訪了伊薩姆、T3等科技轉化公司,也考察了Mobileye、Biosense等以色列成功的創業企業;既探訪了JVP、Pitango等以色列頂尖的風險投資基金,也和新建立聞名全球的Google研發中心高管進行了深入交流。
在與希伯來大學校長見面后,其下屬的伊薩姆公司高管介紹,伊薩姆目前是以色列最大的科技轉化中心,負責該大學所有的科技成果轉化。中國企業家對和伊薩姆展開深入合作表達了濃厚的興趣。一位企業家當即表示希望可以提供資金,由希伯來大學的團隊做以結果為導向的研究。另一位企業家則表示,中國還有很多問題和商業機會,建議伊薩姆到中國做一個科技推廣平臺和孵化基地,讓技術更早地接觸中國的社會需求。
我們所拜訪Mobileye公司就是伊薩姆公司孵化出來的成果,研發出了全球領先的駕駛輔助系統,截止到2011年夏天,全世界已經有100萬臺車輛使用Mobileye的系統,預計這一數字在2014年將會增長到500萬臺。這家公司從成立到獲得第一家汽車制造商合作伙伴,共花了8年時間。8年的時間里公司主要創始人集中力量解決視覺輔助系統的電腦算法,目前出現bug的概率是汽車每行駛100億公里遇到一個bug。英途所帶領的企業家們就如何將最新技術和中國市場相結合進行了深入探討,并對如何改進該系統提出了自己的建議和意見。
以色列最大的風投基金Pitango董事總經理Aaron Mankovski以公司名字為背景介紹說,“Pitango指的是以色列出產的一種半野生的櫻桃,最好的pitango總是隱藏在茂密的樹葉之后。我們公司就是要找到最甜美的pitango。”Pitango的平均投資年限是8年,是最有耐心的風投基金之一。目前已經有十多家公司在納斯達克上市,并有十多家公司被微軟、甲骨文等世界500強企業收購。中國企業家就如何加強中以投資合作、設立共同基金展開了深入探討。
對于Google的美食與獨特裝修,我們早有耳聞,當英途企業家代表團走進剛裝修完成的位于特拉維夫辦公室中,還是大大超出了我們的想像。谷歌以色列首席分析師Robin Shullman介紹說,“我們相信有創意的裝修設計也能夠激發員工的創造性”。的確,在以色列的google中心是Google在全球最重要的研發中心,其即時搜索、自動完成、Gmail、google評論等許多開發和功能都在以色列完成。
在拜訪眾多高科技公司的同時,英途中國企業家代表團也體驗了部分歷史人文行程:耶路撒冷老城、以色列博物館、猶太人大屠殺紀念館、雅法古城、馬薩達……行走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企業家們不僅感受到了創新的能量,更感受到了創新背后歷史和現實交織的神秘脈動。
短暫的以色列行在各種碰撞與沉思中劃上了圓滿的句號,這不僅是一次中以企業家探討創新與合作之旅,更是一次中國企業家精神的心靈之行。
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