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薩斯大學查爾斯?斯奈德教授研究發現,希望有三個關鍵要素:目標、途徑和動機。在他的理論中,希望被定義為“為實現目標而找出途徑、并激勵自己遵循途徑的感知能力”。中國夢想激發出能量巨大的希望,因為它提供了強大的目標、途徑和動機。
目標很明確的: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斯奈德指出,目標有兩種:“積極目標”和“消極目標”。前者是讓你得到你想要的,后者是讓你避免你不想要的。積極目標激發的是興趣、自豪、激勵等積極情緒,當你努力追求目標時,可以體驗到更多的投入和意義。消極目標靠焦慮、緊張和恐懼等消極情緒驅動,當你達到消極目標時,通常感到的不是滿足,而是如釋重負。中國夢為中國人設置了一個積極目標,強調的是人類的積極機能。
經過150多年的侵略和壓迫,中國人渴望民族復興,經濟增長、國家富強成為重中之重。但是,當人們變得更加富有,他們開始追求超越于物質需求之上的目標,如意義、關系和投入。他們想要更幸福的生活。
中國夢與美國夢并不沖突。中國人追求夢想的方式是通過提高自身的幸福,而不是通過減少他人的幸福。這條積極的路徑不是由對抗、侵略、零和游戲鋪就,而是建設在“和平、發展、合作、共贏”之上。這些都是人類社會和文明得以繁榮的重要積極因素。
實現中國夢需要辛勤勞動。習近平主席知道,“中國夢”不僅包括鼓舞人心的目標和強大的動力,同時也必須有辛勤勞動的信念和決心。這就是心理學家所說的“毅力”。
賓夕法尼亞大學積極心理學中心的華裔美籍科學家安吉拉?達克沃斯,研究了毅力和成就之間的關系。她調查從大學生、西點軍校學員到拼字競賽者的大量人群,發現毅力能比智商更好地預測成功,尤其是在挑戰性的環境中。習近平強調中國夢中的毅力成分,這一點得到積極心理學的科學支持。
中國夢既有集體成分,也有個人成分。在集體層面,“中國夢”是實現“兩個100年”:
到建黨100周年的2020年,建成全面小康社會,這是中國的物質目標;
到建國100周年的2050年,建成中等發達國家,這是中國的現代化目標。
中國夢的集體層面有四個部分:強大中國(經濟、政治、外交、科學、軍事);文明中國(公平公正、文化繁榮、道德高尚);和諧中國(不同人群和社會階層之間的和睦);美麗中國(健康環境、低污染、有吸引力的城市、藝術創新)。
從個人角度看,中國夢由積極的目標、積極的動機和積極的途徑組成。它與積極心理學的基本要素和結果相共鳴,因為積極心理學研究的就是人類積極的機能,特別是幸福。中國夢有著積極的取向、鼓舞人心的目標、樸實的毅力,必將在中國造成重大影響。
本文作者羅伯特?勞倫斯?庫恩(Robert Lawrence Kuhn)是美國國際企業戰略專家,為跨國企業的中國業務提供咨詢服務。他也是中國領導人的資深顧問,著有《中國領導人怎么想》,并在BBC,CNN,中央電視臺,CNBC和彭博新聞社擔任評論員。趙昱鯤對本文亦有貢獻。本文并不一定反映中國日報的觀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