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家認為,減少教育中性別的不平等,是促進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女孩子的教育缺陷,以浪費人力資本的形式,限制了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因此,聯合國擬定了在到2015年前,消除各級教育中的兩性差距的目標,并將此作為千年發展目標之一。
雖然像中國、孟加拉國、印度尼西亞這些國家似乎很可能達成目標,但尤其是非洲,卻很難成功。在非洲這片大陸的中學校園里,男女比為100比82。對此,最常見的反應是,要對女子教育投入更多的錢。在15個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國家里,聯合國融資建造了女子學校。非政府組織也參與其中。非洲女性教育慈善機構,在馬拉維、坦桑尼亞、贊比亞和津巴布韋等地,已替將近10萬名女童支付了接受教育的費用。
但是,新的研究表明,單單憑這些舉措來解決教育的不平等遠遠不夠。 作家Martina Bj?rkman-Nyqvist將24年來,烏干達農村小學的出勤率和雨量記錄進行對比發現,在旱期,女孩入學率遠比男孩降低的明顯。自從1997年烏干達取消了公立學校的費用后,這一現象更顯著了。僅僅是減少了15%的降雨量,就導致七年級的女學生就學率降低了5個百分點(大約12~13歲),但對男生卻幾乎沒有重大影響。同樣的現象在考試成績上也有所體現。那些旱期沒能就學的女生們,在小學的畢業考試中,往往遠不及男生。
在旱期,為什么這些家庭要停止女孩繼續上學,而不是男孩呢?在烏干達,雨養農業大概雇傭了將近80%的勞動力,因此,旱季收成減少,猛然間減少了收入。調查表明,女孩都被迫在家工作,以維持家庭的短期收入。然而,因為在就業市場,教育給男孩們的回饋遠比女孩的豐富,他們也就得以繼續讀書。干旱尤其損害到年齡較大的女孩接受教育,她們更有賺錢或是通過承擔家務來解放父母的潛能。
Bj?rkman-Nyqvist女士總結說,為了能讓女生就學,發展機構需要把重點集中在提高困難時期的家庭收入,比如天氣保險或是儲蓄計劃。依據牛津大學最近的研究,這種線路的發展情況似乎在英國的維多利亞時代發生過。研究發現,在面對家庭收入的驟減時,工薪階層的婦女和女孩通常首當其沖受到影響,她們會吃的更少。
在現代非洲國家,減少性別不平等的問題,可能對男女都是有益的。據英國國際發展部表示,中學女生數量增加1%,人均年收入同比增長0.3%。女子教育也能改善健康狀況。在過去的40年里,加納兒童死亡率降低有一半都歸因于女性教育的改善。非洲有句諺語,“教育男孩,你是在教育一個個體,教育女孩,你卻是在教育一個國家。”可惜,沒有什么諺語關于如何讓女孩進入學校讀書,并讓她們一直讀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