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魯塞爾比利時比中經貿委員會主席德威特認為,在中歐之間經貿聯系日益緊密、越來越互相依存的背景下,此次中歐領導人峰會的召開也凸顯了中歐雙方開展對話的必要性。德威特表示,除了就投資協定展開談判之外,他也期待著中歐雙方能夠就建設中國-歐盟自由貿易區的可行性進行探討。這一自貿區的建立,將幫助雙方企業更暢通無阻地進行投資、進入對方市場。
“新一屆中國領導人強化中歐戰略領導力的意愿是很明顯的,他們也認識到了歐盟在全球經濟中占有的重要地位。”德威特表示,“另一方面,歐盟也非常渴望進一步深化與中國的經濟、政治聯系。”
英國利茲大學國際政治經濟教授克里斯托弗?登特表示,未來中歐關系能否正常發展,很大程度上將取決于雙方在能源、資源以及氣候問題上的合作。
“中歐雙方在這些領域正面臨著嚴峻的挑戰,隨著時間的推移,應對這些挑戰也將會變得至關重要。”登特說,“目前中國與歐盟在綠色能源以及其他可持續技術方面都是領先全球的,這也給雙方之間的合作留下了廣泛的空間。”
此外,今年的中歐領導人峰會也將會成為中國新一代領導班子上任以來,與全球主要國家領導人會面的又一重要契機。自1998年第一屆中歐領導人會議召開起,每年的峰會大都會選在下半年進行。
與此同時,中歐雙方自去年9月起在光伏產業上的爭端,也將繼續給中歐雙邊關系投下一片陰影。
“歐盟方面對中國的情緒是很復雜的,又愛又恨。”前歐洲議會議員福特說,“正是由于歐盟這種‘愛恨交織’的情結作怪,中歐雙方的關系在過去的十年內才會發生這么多的起起落落。”
有關專家表示,盡管在中歐雙邊關系最初建立的2003年,雙方曾經歷過一段“蜜月期”,但歐盟方面卻一直不愿解除對華武器的禁運。除此之外,2005年,歐盟對中國出口紡織品的抵制措施以及近期對光伏產品的“雙反”調查,也都體現出了歐盟對中國仍存在的抵觸心理。
布魯塞爾當代中國研究所研究員喬納森?霍爾斯拉格認為,中歐關系之所以到今天仍停滯不前,無法取得長足進展,兩方都有責任。
“所幸的是,現在中歐雙方都已經認識到,頻繁地舉行對話,并不能強化中歐伙伴關系在國際事務中的地位,真正具有決定性力量的是雙方合作的力度。”霍爾斯拉格說,“我無法確定今年的峰會是否會徹底改善中歐雙方的伙伴關系,但我希望這次的峰會能成為一個打造中歐更為戰略化、更為平衡的伙伴關系的起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