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皮書》顯示,網民成為弱勢群體的原因在于,一方面,中國網民自我維權意識普遍淡薄,甚至被侵權卻被蒙在鼓里。另一方面,用戶維權成本高,維權難度系數大,從根本上制約了用戶自我維權的主動性。2012年數據,有 84.8%的網民遇到過信息安全事件,總人數約4.56億。在遇到信息安全事件中,有47.5%的網民不做任何處理。
而在中國總體網民中,83.6%的網民選擇用安全防護軟件作為自我防護的最后一道防線。然而,如今一些安全軟件也出現在用戶不知情的情況下安裝“后門”等現象,侵犯用戶隱私權和知情權等合法權益,與病毒和黑客攻擊等相比,這種威脅對用戶的傷害更大。財經媒體《每日經濟新聞》針對這一現象的專題報道《360黑匣子之謎》曾引發了業界和社會的極大震驚與關注。
《白皮書》針對“安全企業的互聯網權限”問題作出相關分析。互聯網安全企業享有保障電腦用戶對外界不安全因素影響的權利,但是但不享有監督調查電腦用戶生產及相關數據的權利,不享有代替用戶評價或者處置其它軟件的權力。比如殺毒軟件可以查殺電腦中的病毒,這是網民賦予殺毒軟件的特權。但是這一特權要限制在最小范圍內,一方面保證軟件能在所賦予的特權之下完成所需要完成的任務,另一方面限制軟件的權限,要求不進行過度操作。如殺毒軟件檢查用戶通訊錄或篡改用戶設置,這違背了系統安全設計中的一個最重要原則——最小特權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