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4月1日電(涂恬),據美國媒體4月1日報道,摩根大通銀行近日表示,談到目前的中國或是中國經濟,人們通常都會把注意力集中在高層反腐、企業債務違約以及對于經濟增長放緩的擔憂等“熱點話題”上,但實際上,中國經濟目前正在面臨著另一個巨大的潛在威脅,而這一威脅至今還未能夠引起人們足夠的注意。
根據摩根大通銀行的研究結果,當前,中國的生產物價指數(PPI)已經創下了自1997-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以來,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下跌。而這將會給未來中國宏觀經濟政策的制定帶來不小的挑戰。
“或許,比起消費物價的通脹,更令人擔憂的應該是生產物價的持續通縮。因為這與企業的盈利乃至制造業投資都是緊密相關的。”摩根大通銀行中國區高級經濟學家Grace Ng表示,“同樣地,如果PPI持續呈現抑制狀態,就會影響到對于制造業的固定資產投資,并連帶威脅到復蘇前景。”
美國媒體稱,目前,在控制消費物價通脹方面,中國已經做得非常出色了。但是,截至今年2月,生產物價卻已經持續24個月下滑,這不能不讓人對生產物價的通縮產生擔憂。
“如果實體經濟持續受到削弱,將會給中國的整體價格帶來很大的下行壓力,加重中國經濟在去杠桿化過程中的負擔,這正如20世紀末發生的那次銀行業危機時一樣。”Grace Ng表示。
根據標準普爾的預計,截至2013年末,中國的企業債務總額已經達到了12萬億美元,且近年來這一債務規模正在持續擴大,這確實引人擔憂。而摩根大通認為,工業價格的下跌,會讓企業越來越難以償還其所背負的債務。
“經濟增長的放緩,加上實體經濟增長的放緩,將會限制企業的償債能力。”Grace Ng說。她補充道,20世紀90年代中期的經濟增長放緩,就曾為90年代末的銀行業危機“埋下伏筆”。
但也有人認為,目前中國工業投入成本的下跌,也許會緩解掉一部分PPI持續通縮帶來的負面影響。
“我不認為PPI通縮才是最主要的風險,”花旗銀行投資研究與分析部中國高級經濟學家Shuang Ding表示,“我認為目前經濟的總體形勢才是最重要的。如果經濟總體形勢持續下滑,那么需求自然就會萎縮,如果企業生產的產品賣不出去,那才是真正的麻煩。”他表示。
(編輯:王思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