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監會12年以來最大一次機構人事調整終于落下帷幕。
2014年4月9日下午,證監會各部門合并后及新設部門的人事安排名單開始陸續流出。記者第一時間從證券公司內部人士手中獲得一手消息。
此名單并非在機構人士預料之中。“機構部和基金部合并后,有幾個生面孔,原機構部的副主任、處長留下的不多。”一位對原機構部熟悉的券商內部人士表示。
證監會人事改革后,投行最關心的是IPO何時重啟。此前業內人士預計重啟時間窗口在4月。如今4月已近過半,尚未有項目提前公示發審委名單。
4月10日,中國證監會主席肖鋼在博鰲亞洲論壇對媒體表示,IPO注冊制改革草案年底出臺。
監管層重視發行環節監管
4月8日,在富凱大廈南塔4樓的會議室里,發行部和創業板部的最終合并方案終于浮出水面,這份涉及9個處室,66人編制(其中局級干部6人,處級干部21人)的方案,已經讓市場等了超半年之久。從去年十一前后,證監會機構人事調整的消息就已在機構之間持續發酵。
新發行部人事安排為主任劉春旭,副主任王宗成,陸文山、常軍勝、曾長虹、胡寶海。審一處處長段濤(主、中小法律);審二處處長蔣彥(主、中小財務);審三處處長劉書凡(創法律);審四處處長楊效紅(創財務);審五處處長吳國舫(再法律);審六處處長李志玲(再財務);審七處處長田斌(發行);發審委處處長鄭健;綜合處處長張望軍。
“新發行部除了將原兩個部門的綜合處和發審委合并外,新增發行監管處(7處)負責發行階段詢價、定價、配售的監管。可見新股發行體制改革后的首批新股在發行環節存在大量問題引起了監管層的極大重視。”華北一家券商高管向記者表示。
據記者了解,在此次改革前,發行工作分別放在兩個部門的綜合處,此次改革后則單獨剝離出來成立一個處室,田斌任處長,此前田斌任創業板綜合處處長。而改革后的綜合處只負責日常事務,由張望軍任處長。
張望軍出現在名單當中讓機構人士一度懷疑名單的可信度。去年8月26日,原發行部綜合處處長張望軍跟隨前任證監會主席郭樹清赴山東任濰坊市副市長。若回證監會,赴山東掛職不足一年,其掛職期間,韓卓任發行部綜合處處長。
但此次調整,物理整合痕跡較明顯。
對于去年就流傳的機構整合方案,三名保代曾向記者一致表示“必須合并”。創業板部與主管主板市場的發行部雖然執行的基本監管原則一致,但在具體工作中掌握的尺度和政策口徑差異較大。當初將創業板部和發行部分開,實行兩個標準,就讓機構覺得難以適從,而有經驗的投行人員卻可以利用這種差別。
但此次調整后,主板中小板及創業板仍分開審核,不過發審委進行整合。一位知情人士告訴記者,3月左右,發審委隊伍肅清了一批人。“之前中央巡視組也進駐證監會進行整理。”其表示。
基金機構部合并 人事大換血
而這兩天,富凱大廈的8層(原基金部)和17層(原機構部)也不會平靜。
兩部門合并后,新名稱為證券基金機構監管部,主任王林,巡視員謝世坤,副主任梁永生、徐浩、李格平,副巡視員祁春波,設10個處,綜合處付唯龍,負責綜合行政,一處吳孝勇,負責機構設立業務牌照高管等許可,二處林曉征,負責公募產品注冊及資管產品備案,三處蔣顓頊,負責法規和業務綜合協調,四處童衛華,證券公司及證券業務日常監管,五處李瑩,基金公司、子公司及基金業務日常監管,六處程莘,期貨公司及期貨業務日常監管,七處趙慧文,保薦機構及投資監控監管,八處張冀華,投資咨詢機構及業務監管,九處段晉霞,對外開放政策(QF)。
“看到名單后,我的第一反應是,原基金部當家,原機構部留下的人并不多。”前述熟悉原機構的券商內部人士表示。
上述人士表示,在該份名單中,主任王林是原基金部主任,除吳孝勇、張冀華、童衛華是原機構部、梁永生亦有機構部背景外,其余鮮有原機構部背景。原機構部巡視員歐陽昌瓊、王歐均不在新機構部名單中。調整后王歐任創新業務部副主任。
坊間傳聞,今年創新大會召開日期是5月16日。新的人事安排后,創新大會如何定調也成為券商高管關心的問題。
另外,華東一家中型券商高管表示,基金機構部合并后引發連鎖問題,基金業協會和證券業協會關系將如何處理?“另外,此前原機構部一直沒有正處長,職能也是被削弱的,好多產品的審核都放在證券業協會,不知道調整后協會的角色會否有所變化。”其表示。
一位基金業協會的內部人士對記者表示,目前協會并無變化,仍正常工作。
發審會重啟魔咒
就在證監會人事安排完成名單完全曝光的當天(4月10日),中國證監會主席肖鋼在博鰲亞洲論壇對媒體表示,IPO注冊制改革草案年底出臺。
4月8日,一位資本市場資深人士告訴記者,發審會重啟的時間窗口應該是4月底。
但一位專門研究新股政策的人士則對媒體表示,新股4月重啟的預期將落空。“新股的配套文件征求意見到4月14日才結束,而網下投資者備案需要十個工作日,IPO重啟最快也要等到5月份。”
投行認為今年收材料的窗口都未必打開。“一是要消化存量企業,二是要推注冊制,新股發行新規不斷調整完善,新報材料的企業需按新規要求準備,三是高層希望將新三板、北京所打造起來。”
IPO持續17周零申報,很多在會企業也未能熬到最后。截至4月4日,已有28家企業終止審查,當周即有7家企業終止審查,已通過發審會的企業數量減少至26家,排隊企業總數也減至675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