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中國崛起為全球經濟強國,就不會有沙漠中的百米高樓、商場里的滑雪坡道,也不會有屬于海灣地區的足球隊贏得英超聯賽。
據華爾街日報中文網5月27日報道,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費國,在過去10年中嚴重依賴中東地區的資源供應,以滿足其躋身經濟強國之列所需。在此過程中,中國超過了美國,成為了中東地區的主要投資者,而且通過提高當地經濟和生活水平在改變中東面貌方面也扮演了關鍵角色。
匯豐(HSBC)研究中國經濟全球化對該地區影響的報告表明,這些密切的經濟關系現在正擴大到中國大宗商品需求以外的領域,而且至少將在未來二三十年內進一步塑造中東,以及非洲。
匯豐的西蒙?威廉斯(Simon Williams)和拉贊?納賽爾(Razan Nasser)說,如果不是中國崛起為全球經濟強國,就不會有沙漠中的百米高樓、商場里的滑雪坡道,也不會有屬于海灣地區的足球隊贏得英超聯賽。
報告說,事實上,僅在過去10年間,海灣地區出口國的GDP就已增長了1萬億美元至1.7萬億美元,人均GDP提高至3.5萬美元,卡塔爾和阿布扎比人均GDP更是增至近10萬美元。
匯豐預計,以迪拜為主要區域樞紐,中國與中東在建筑、運輸和銀行等領域的經濟合作關系將進一步加強。
但匯豐指出,雖然中國對中東作出了顯著貢獻,但若要深化雙方的合作關系仍有一些障礙需要克服。
報告稱,中東與中國的關系發展不均衡,進一步發展將面臨重大的結構性障礙。報告的作者認為,由于中東和中國的經常項目都處于盈余狀態,資本流動也仍受到抑制。中國投資者在參與中東股市和債市投資方面并不積極,對中東非石油產品的需求也不大。
匯豐還強調,雙方缺乏深厚、長期的社會關系,中東地區一條唐人街也沒有,此外,中東與中國在政治、軍事方面的合作相對低調。
不過,來自中東和非洲的石油占到了中國石油進口總量的近四分之三,中國資源需求的增速是世界上最快的,在這一背景下,兩地間的經濟合作可能會進一步加強。2013年,中國與中東和北非地區之間的貿易額達到3,000億美元,在過去10年里猛增了50倍。
匯豐稱,中東經濟過去一度由美國投資所主導,如今把握當地經濟增長節奏的是中國,這種結構性轉變開啟了一個新時代。匯豐預計這種局面將在未來一代中持續。
Nicholas Paras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