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稱,在以色列,幾乎隨便哪兩個人都會對某件事有不同意見,但該國最大的食品生產商特努瓦食品公司則總是能讓人們取得共識。
據美國《華爾街日報》網站6月1日報道,特努瓦生產的牛奶、奶酪、酸奶和雞蛋,是每個以色列人從嬰兒期開始的固定早餐食品。如今,該公司發現自己站在了輿論的風口浪尖,只因為它被中國一家國企所收購,這一交易令以色列民眾和政客大感震驚。
報道稱,以色列人習慣了外資收購,但是這一次有所不同。
過去十年中,以色列大約發生了800多筆、總價值約500億美元的外資并購交易,大多是美國企業收購軟件、硬件、生物科技或互聯網相關初創企業。然而特努瓦食品公司并沒有高科技業務。它生產盒裝牛奶、凍雞和魚排,而買家既不是谷歌也不是蘋果,而是中國。報道稱,一些以色列人懷有警惕之心,也是可以理解的。
工黨議員謝莉·亞奇莫維奇警告說,沒有哪個正常國家會把食品安全和整個乳業交到外國勢力手里。同樣持懷疑態度的工人們也對這筆交易提出抗議,而且少數股股東稱,這家公司曾是一家純正的以色列公司,他們情愿賣掉這家公司的股份,也不愿與一個外國政府為伍。
報道認為,這種擔心有些大驚小怪了。因為首先,特努瓦已經是一家外資控股公司,該公司已于2007年被英國投資基金金安佰合伙公司收購,當時對該公司的估值為10億美元。若要抗議特努瓦被收購,也應該是在2007年時抗議,因為考慮到金安佰合伙公司是投資基金,此類投資基金收購一家公司的目的通常是為了日后再出售。
報道稱,實際上,以色列公眾或因此次交易而受益。在中國收購方沒有不良動機的情況下,確實有理由相信特努瓦的業務將會增長,就業安全將得到加強。事實上,這筆交易有待商榷之處在中國這一邊。
報道認為,從行業角度來看,中方的收購有其合理性。曾幾何時,牛奶、奶酪和麥片還是舶來品,但中國迅速擴大的中產階級對這些產品的需求卻在不斷增長。中國企業滿足這一需求無可厚非,但是中國收購海外供應商的策略卻有些問題。
報道稱,特努瓦雖說在以色列占據主導地位,但從財務角度看并不是一家令人垂涎的公司,去年年度銷售額僅略高于20億美元,凈利潤也才勉強達到1.5億美元。為什么花15億美元,買下一家年凈利潤僅1.5億美元的公司56%的股權?中國又為何比該公司之前的買家出價高出近60%?也許中國正在變化的口味所需要的不是外國的生產線,而是只相當于售價一小部分的外國專門技術?
從聯想集團以23億美元收購國際商用機器公司低端服務器業務并以29億美元收購谷歌旗下的摩托羅拉業務,到房地產集團大連萬達集團去年以2800萬美元(比預期價格高出一倍多)購買畢加索的作品,中國正在大肆收購海外資產。這場收購狂歡是由巨額資本盈余推動的──中國手握的美國債券就將近1.5萬億美元。
報道稱,中國的很多海外投資項目都十分穩健,但有些已有點類似上世紀80年代日本最終以失敗告終的投資狂歡。當時,無論是哥倫比亞電影公司和環球影城,還是凡世通輪胎公司和福特的煉鋼廠,都統統成為日本人的產業。最具代表性的是三菱公司以14億美元收購洛克菲勒中心80%權益的交易,6年之后洛克菲勒中心即宣告破產。
有關日本正在買下美國的擔憂很快就讓位于通脹率和利率上升、股市暴跌以及令人瞠目的房地產泡沫破裂,而這些變故之后又出現了通貨緊縮、經濟停滯、毫無效果的刺激計劃以及所謂的“失去的十年”,日本戲劇性的戰后經濟增長就是在這個十年減速直至停止的。
報道稱,特努瓦不是洛克菲勒中心,但為了買你甚至并不需要的東西而支付兩倍的價錢,這正是1989年日本人的做法,也許這也是中國人現在的做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