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們看到,一切貨幣政策,最終是一種財富再分配。政府不管有意還是無意,客觀上,只要是貨幣寬松,它們都是企業家、資本家的朋友,是在擼普通工薪階層的羊毛;而在全球來說,貨幣戰爭究其實是“企業代理人戰爭”,通過損人而利己。
高盛出身的歐洲央行行長德拉吉做了一件非常“高盛式”的事:歐洲央行將其存款利率降低至-0.1%。這是有史以來,第一家實施負利率的主要央行。也就是說,哪個銀行要在歐洲央行的賬戶上隔夜存款,需要繳納利息。除此之外,再融資利率從歷史低點的0.25%降至更低的0.15%,隔夜貸款利率從0.75%削減35個基點至0.40%。
至此,日本式的無限制量化寬松、美國海量的QE、歐版的OMT及負利率、中國的“四萬億”、以及一眾資源國的貨幣貶值,已經是事實性的貨幣戰爭。不同的是,率先采取激進舉措的中國已經開始去杠桿,美國也開始縮減QE的規模。
但是,誰知道何處是終點?
央行的僭越
如果市場是有效的,央行根本就不應該干預微觀經濟,最后才輪到它;如果市場是無效的,如何能證明央行的干預和經濟增長之間是正相關的呢?
日本從1990年代開始,采取了20年的貨幣寬松政策:1993年日本央行貼現率為2.5%,此后20年,以后逐步降低到2010年的0-0.1%,發現這樣仍然不能刺激經濟;安倍政權開始“發瘋”,甚至由央行直接購買國債和企業債!何等瘋狂!
但是,日本過去20年是名符其實“失去的20年”,經濟總量從相當于美國的六成下降到三成左右,在全球500強中的企業從近150家下降了74家。
美國呢?看起來比日本成功多了。金融危機中,不但兩房、五大投行、四大銀行有全線覆滅的風險,就算是GE這種有金融業務的王牌企業也幾近負面。連帶性的,三大汽車廠商、眾多航空公司都有較強的金融屬性,也險些破產。同樣出身高盛的財長保爾森“開著飛機撒錢”,用強心針挽救了美國大企業,美國股市節節高。
但是,直到2014年Q2,美國的總就業人數才達到2007年水平(盡管,2011年Q2之后,美國GDP的季度產出就收復了失地)美國經濟經歷了歷史最長的就業復蘇期。真的算成功嗎?對企業是,對其他人呢?
今天,又輪到了歐洲!效果,只能說“呵呵”。
最后和最差的選擇
促使經濟復蘇的,到底是內生的生產力復蘇,還是財政政策,甚至貨幣政策?如果央行可以救經濟,而且成為常態,那么,不啻為找到了經濟發展的“永動機”!那些大肆抨擊凱恩斯政策的“西方主流經濟學家”,為什么卻對這種比凱恩斯主義更放肆無度的貨幣放水視而不見呢?央行又為什么最終走上了不斷“僭越”的不歸路呢?究其實:
第一,實體經濟的內生動力不足。經濟增長,從根本上源自科技主導的生產力提升,源自自然資源、勞動力資源的新供給;如果這種內生動力不足,你給企業貸款,它也不需要。所以,日本實行了20年寬松政策,企業并沒有變的更好、甚至對貸款不感冒;而美國的企業,也積累了歷史上最高的現金儲備;至于歐洲央行,甚至要強迫銀行放貸,不惜負利率!
企業最聰明、最懂市場需求了,它們不貸款,可不是不想賺錢!是市場上沒easy-money,甚至hard-money也沒有。而真正優秀的企業,往往又不需要貸款,蘋果、微軟們自己的現金還花不完呢!央行把錢送給、塞給企業的態度,讓人惡心又可笑。
第二,財政政策心有余力不足。全球絕大多數政府的負債率不斷攀高、不斷突破上限,財政政策刺激的空間極小。以日本為例,早年它主要采取的就是凱恩斯式的財政政策刺激,以至于北海道等人煙稀少之地都修建了完善的基礎設置,處于過度消費階段,但是,赤字不斷攀升、負債不會消失,政府負債逼近250%,還能怎么刺激?
當政府可以借債投資的時候,不會優先選擇印鈔!全球主要經濟體的政府們,想借助凱恩斯,但是,凱恩斯的潛力已經趨近彈盡糧絕。
于是,它們找到了印鈔機這個幻想中的“神器”。最后的選擇,往往是最差的選擇,央行行長們不會不知道!以前,央行的任務是控制通脹的,不讓它太高;現在的目標也是通脹,嫌它太低!無論美國、歐洲、還是日本,都把通脹目標設定在2%,理由何在?只要不到2%,就要降息、QE、OMT?
不就是要實質的負利率嘛,不就是要讓居民儲蓄變相貶值支持企業嘛,何必那么虛偽?不直接說出來,找一堆冠冕堂皇的理由?這些錢真能通過涓滴效益回流到民眾手里嗎?如果是,那么《21世紀資本論》就不能賣得那么火,甚至賣不出去。
誰在擼誰的羊毛?
貨幣放水不會制造財富,但是可以分配財富。全球央行放水,有哪些不能說的秘密,到底誰在擼誰的羊毛?
第一,首先得利的是企業、企業主和資本家。以美國為例,美國企業總利潤2012年就恢復到歷史最高,2013年美國股市就恢復到歷史最高,2014年就業總人數才恢復到歷史最高,但是,去除通脹后的中位數收入水平比10年前還不如。顯然,最富有的人從貨幣寬松政策中獲得了重大好處,而普通人則沒那么幸運了,錢從一個口袋轉到另一個口袋了。
第二,最主要的是大企業和大資本家。以2014年的《財富》美國500強看,上榜的500家公司總收入為12.15萬億美元,較上一年增長了0.76%,但總利潤上升了32%,達到1.08萬億美元!其中,房利美、房地美、蘋果、谷歌等巨型企業營收和利潤增速明顯高于平均水平,可見,即使是500強企業這個巨頭群體中,也是明顯不均的,越是巨頭得利越大。總收入的盤子沒變,企業的利潤增加,只能證明員工收入減少、貨幣成本降低。
第三,跨國競爭中,那些“超級貶值者”。2014年Q1,歐元竟然相對美元升值3.5%,英鎊升值3.6%,人民幣升值2.6%……知道為什么歐洲央行、英國央行和中國央行為什么要干預貨幣升值了吧?明明美國經濟現在相對較好,它繼續貶值,等于變相貨幣貶值,擼的是中、歐的羊毛!在貿易日益趨于均衡的情況下,匯率變化應該是緩慢的,體現的是各國生產力增速的差異;而認為印鈔,等于通過匯率戰爭擼羊毛,決定著進出口的競爭力。
最典型的是,在2013年,日本通過極度寬松政策,讓日元貶值超過25%,從而幫助日本企業出口能力獲得重要提升,不惜進口資源品價格大幅提升、損害本國普通人利益。在這個過程中,得利者是日本企業,受害者是歐美日韓等競爭性企業,以及日本本土消費者。但是,日本為什么還要這樣做呢?因為日本企業的競爭力已經嚴重下滑,索尼、松下、夏普等日本傳統王牌企業已經毫無競爭力,只能借助政府的貨幣政策,不這樣做,長期損壞更大,但是這樣做,也只能短期內有效——貨幣戰爭就是絞肉機,不參與受害、參與飲鴆止渴。
換言之,我們看到,一切貨幣政策,最終是一種財富再分配。政府不管有意還是無意,客觀上,只要是貨幣寬松,它們都是企業家、資本家的朋友(特別是大企業、大資本家),是在擼普通工薪階層的羊毛;而在全球來說,貨幣戰爭究其實是“企業代理人戰爭”,通過損人而利己。這凸顯出全球治理結構和一國治理結構的內在趨勢和缺陷。(來源:飛笛資訊 作者:柳葉刀,系飛笛資訊首席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