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之聲”廣播電臺7月1日文章,原題:中國或將成為未來世界電影業領軍人 莫斯科電影節在上個星期日落下帷幕。在對該次電影節進行總結時,俄羅斯電影評論家們指出:如果說亞洲將主導未來電影業的發展趨勢,那么推動這一發展的國家并非是在第36屆莫斯科國際電影節上摘得桂冠的日本,而是中國。
據悉,今年中國電影并未參加電影節的角逐。我們只能在名為“中國制造”的特別播映區領略到中國電影的風采。所有中國影片放映廳中座無虛席。今年播放的影片題材不同以往,不再以身懷絕技的英雄人物穿梭于城市的功夫題材影片為主,取而代之的是那些描寫中國現代社會問題的現實題材影片。電影評論家們將其稱之為“精神上的偵探片”。
近年來,中國電影業的發展日新月異,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每年出產約一百部不同題材的影片。中國電影人在國際知名影展中獲獎早已不再是一種奇談。根據票房收入計算,中國電影的市場份額已在世界上占據第二位,僅次于占據第一位的美國主流電影。
對此,電影評論家德米特里·科馬表示,主流電影業很快改換為亞洲面孔。他說,中國電影能夠快速適應市場,并很好地駕馭那些本來不是中國本土的電影體裁。其中包括音樂劇電影,偵探驚悚電影,以及幻想題材電影等等。上一屆柏林電影節的開幕電影《黑煤薄冰》(又名白日焰火)就是這一領域的代表作,這部電影是一部偵探心理電影,全片帶有黑色電影的特點。這種題材的電影充滿著悲觀主義情緒,同時抒發著一種玩世不恭的態度。影片既有美國電影典型的犯罪情節,又同時有著一種中國東北的社會主義色彩。這部電影的成功標志著中國電影已經達到了世界藝術標準。
電影評論家兼導演阿麗薩·赫梅利尼茨卡婭注意到,在中國電影中正有一種新的情節悄悄涌現。這類影片的作者對中國社會有著深刻的認識,同時敢于揭示這些現象,即使是社會中的負面問題。阿麗薩·赫梅利尼茨卡婭認為,中國的電影人一直沒有停止追尋屬于自己的電影的腳步,與此同時,他們還不斷吸收國外電影藝術的新思潮,并且很好地將其精髓運用到了自己的電影創作中。
創造性地認識和理解他人的經驗,將傳統的電影體裁運用到本國的實際中,同時探尋屬于自己的藝術道路。這就是中國新一代電影人的主要發展原則。就中國電影在本次莫斯科電影節的表現來看,這個發展原則很好地發揮了它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