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加坡《聯合早報》近日報道,人民幣走向國際化的進程雖然緩慢但穩定。人民幣要成為真正的國際貨幣,需要在全球建立全方位、多層次的離岸中心,并最終形成一個統一、具有深度和流動性的離岸人民幣網絡。人民幣國際化也將推動中國下一輪的金融改革,進一步開放資本賬、推動利率自由化。
中國的貨幣與其目前的經濟實力并不相符。中國占全球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已經上升到12%,占全世界貿易量的12%,然而全球貿易的清算僅有1%使用人民幣。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貿易國的中國,如果擁有真正的全球儲備貨幣,將從中受益匪淺。
隨著中國經濟日益融入全球經濟體中,人民幣國際化將扮演著重要角色。擴大人民幣在對外貿易中的結算,是人民幣國際化三個階段的第一步,目前已取得重大進展。2013年,中國以人民幣結算的對外貿易額增長了五倍,達到4.63萬億元人民幣,占中國總貿易額的18%,而在2010年時僅為3%。據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數據,人民幣在2014年已超過瑞士法郎,躍居全球最常用支付貨幣的第七位。我們預計到2015年,中國總貿易額的30%將以人民幣結算,人民幣將在未來兩三年內實現完全可兌換。
人民幣離岸中心是其國際化的必經之路。當前,中國國內的金融市場利率、匯率沒有完全市場化,與之相反,人民幣離岸市場卻是一個開放競爭、自由化的市場,中國政府也出臺一系列政策鼓勵人民幣在境外流動。這無疑推動創新人民幣金融產品發展,加大市場價格透明度。隨著離岸資金池的增長,更多的境外企業和金融機構,將使用人民幣開展業務和進行金融交易。
我們相信,人民幣離岸中心的建設,將使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獲得有力支持。各個人民幣離岸金融中心之間,互補性遠遠大于競爭關系。新的人民幣離岸中心建立以及更多參與者加入,將促進人民幣離岸資金池不斷增長,提高境外人民幣的活力和在國際市場的影響力。香港離岸中心的地位并不會受到威脅,相反其經驗將有助于新興人民幣離岸市場的發展。
人民幣國際化對于中國的金融體系改革,特別是對于利率市場化和更加靈活的匯率機制也將起到推動作用。隨著中國國內法規政策進一步與國際接軌,離岸和在岸市場將得到更好的銜接,并最終合二為一。上世紀70年代歐洲美元離岸市場的建立,是離岸金融市場促進貨幣國際化的最好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