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8月12日電(信蓮),據英國《金融時報》8月12日報道,中國正在推進新一輪的國有企業(SOE)私有化進程。
《金融時報》報道稱,過去,在“抓大放小”口號下,部分中央和地方性國有企業曾進行過私有化或者破產清算。業績較好的國企則進行改組,或者部分上市,籌得數千億美元資金。
這種情況在2003年發生了改變,當時中國政府變得不愿意放棄業績不良的國企。
中國在2008年實施了經濟刺激措施,這種寬松貨幣政策,加上要求國企通過投資支持經濟的政治指令,對國企資產負債表造成了沖擊,削減了資產回報率。現在,地方政府的債務正在推動新一輪私有化進程。
政策制定者也希望,非戰略性部門的“國退民進”將有利于提高效率。
據總部在北京的經濟研究公司龍洲經訊(Gavekal Dragonomics)估計,自全球金融危機以來,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的生產率差距拉大,國企的平均資產回報率約4.6%,而民企為9.1%。
考慮到以下情況,國企回報率低迷是個異常嚴重的問題:根據中國在2008年進行的上一次經濟普查,國企僅占企業總數的3%,卻控制著非農業部門30%的總資產。
就央企而言,改革的重點在于提高競爭力。
央企在金融、能源和電信領域近乎占據著壟斷地位,這滋生了一種浪費和腐敗的風氣。在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發起的反腐斗爭中,幾十名央企高管落馬就是例證。
在本次重組浪潮中,通常規模更大、盈利性更佳的央企也未能置身事外。上月中國政府宣布了一項試點方案,擬在兩家央企引入私人投資。然而,該試點計劃的謹慎態度恰恰突顯出了一點:控制著三分之二國企(全國有15.5萬家國企)的地方政府將在這次私有化進程中起帶頭作用。
事實上,在中央政府公布試點計劃之前,包括上海、北京、廣東和重慶在內的地方政府都宣布了對大量國企至少實施部分私有化的計劃。上海計劃讓60%以上的國企引進某種形式的私人投資。
地方國企幾乎涉足每一個行業,但就非金融領域來說,地方國企的平均資產回報率僅為1.2%,而央企的這個數字為2.5%。
債務沉重、盈利性差、效率低下和產能過剩,這些因素促使企業尋求引進投資,但也正是這些因素可能嚇走投資者。假如地方政府試圖讓買方承諾保留效益不佳的工廠里的員工,也同樣會讓買方裹足不前。
此外,目前還不清楚地方政府是否準備好出讓控制權,或者就像在上一輪國企改革中那樣只出售少數股權。
但中國的政策制定者相信,部分私有化和公司治理改革在讓他們保有控制權的同時,將會提升效率。
(編輯:涂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