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8月12日報道,經濟學家吳迪認為中國在預防房地產市場崩盤方面可以借鑒美國的經驗。
《聯合早報》8月12日發表經濟學家吳迪的文章稱:我最早是在2012年預測中國的房地產市場要見頂。我在寫作《美聯儲QE3如何推陳出新》的過程當中發現,一個國家要降低去杠桿化的破壞作用,就必須保證內生性貨幣(Inside Money)在總貨幣供應中占有絕對優勢。根據貨幣產生的緣由,貨幣供應分為兩種:一種是外生性貨幣(Outside Money),即法定貨幣(Fiat Currency);一種是內生性貨幣,即銀行通過放貸或購買證券,來創造的具有貨幣交換媒介功能的信用額度。以抵押品為杠桿的信用創造,是內生性貨幣的生命之源。中國房地產市場崩盤的可怕性,就在于會摧毀抵押品衍生出信用的鏈條。比如行情好的時候,一個走俏的地產可以多次抵押,創造出大量的內生性貨幣;而一旦地產崩盤,這些信貸就會大量違約,進而導致地產的拋售來償債,如此交互作用,形成惡性循環。一旦抵押品創造內生性貨幣的鏈條系統性斷裂,傳統的貨幣政策就會失靈。美聯儲用了五年多時間,四輪量化寬松,才基本修復系統性斷裂的抵押品鏈條。那么中國該如何預防房地產崩盤的發生?
好在美聯儲早在這些全球貨幣當局涉獵甚少的艱難領域,做出了積極的探索,中國完全可以站在美聯儲的肩膀上,預防房地產崩盤。
基于對美聯儲貨幣實驗的緊密跟蹤,我認為中國首先得建立全國性的資產紀錄大數據庫,并據此開征資產稅,尤其是房產稅。另外得切實落實農村的土地產權制度改革,大幅度提高農民獲取的土地收入占比。這樣做的目的,是提高地產作為投資產品的投機成本,壓縮地產的投機泡沫。不把地產的投機屬性壓下來,就無法在投機和實用之間達到一種合理的平衡。一般經濟學提四大生產要素,中國有五大,多一個權力。有鑒于世界第一人口大國的地位,中國必須保持勞動力在收入再分配中,占有一定的比較優勢,而如果地產的投機屬性太強,收入再分配就會越來越被土地、資本、企業家和權力所壟斷。
再次,中國應該建立自己的房利美和房地美——比如就叫中國房貸金融集團,簡稱中房金融。中房金融可以把銀行的房貸資產買過來,或者為銀行的房貸提供擔保,然后通過發行抵押支持債券(MBS)來融資。這些MBS可以搭上人民幣國際化的順風車,向全球投資者開放。人民銀行可以通過貼現窗口等公開市場工具,為中房金融提供長期的低息融資,并且在必要時刻大量購買MBS,以及為MBS提供擔保。這樣做可以使房貸這種時間長流動性差的銀行資產,轉換成流動性極高的MBS。背靠央行的低息融資,為房貸排除利率風險,最小化經濟周期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把MBS推向世界,促進人民幣國際化。
最終要為中國房貸市場提供全球化、長期的、利息波動小的,成本低廉的融資環境。中房金融可以成為人民銀行精準解決經濟問題的政策工具。對此,也許有人會攻擊說,兩房是次貸危機的罪魁禍首,怎可效仿?那是因為很多人只知次貸,而不了解兩房有70多年的歷史。在這漫長的歷史當中,兩房可以說是巨大的成功,瑕不掩瑜。
美聯儲的寶貴經驗不應被忽視。通過中房金融人民銀行可以不再局限于只為銀行機構提供流動性支持,而是積極參與到房地產市場的價格形成過程,不但能操控融資流動性,還可以操控抵押品的流通速度。這樣一來,中國完全可以預防房地產崩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