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商業周刊》雜志網站八月下旬報道,美國經濟大體已經恢復,現在需要的是有人來向美國公眾證明這一點。根據《華爾街日報》近日發起的一項民調顯示,接近一半的美國公眾認為美國仍處于經濟衰退時期。76%的公眾認為他們孩子未來不會獲得更好的生活。這些人的想法是正確的。即使經濟得到恢復,他們也必須認識到美國的經濟狀況沒有過去那么樂觀。美國已經元氣大傷。
美國的經濟福利與安全事務不受財富、收入、職位的影響。同樣,從經濟上來說,環境越糟糕,越需要公平。金融市場將會日趨穩定,但美國經濟的結構改變將會給美國大多數人的最大資產帶來風險:未來收益。
過去幾十年,一個人的終生賺錢能力越來越難以預估,但是經濟衰退卻能使人們更確切的了解它。2002年,根據消費者情緒指數表明,有二分之一的美國人對接下來5年的實際收入增長抱有樂觀態度。但直至2013年,只有三分之一的人的實際收入有所增長。顯而易見,在過去的20年實際收入的中間值從未增長;全體收入更加不穩定。數據表明,家庭平均收入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波幅逐年增大。家庭財務因更多的債務和更少的流動資金而變得更加危險。經濟壓力受經濟衰退的影響使這些趨勢越發明顯。
美國孩子的未來也充滿了不確定性。泰勒?科文(Tyler Cowen)說科技與貿易的改變使得中產階級變得越來越少,成功者和失敗者之間有著巨大的鴻溝,只有少數人屬于中等水平。那些原本就富有的人將會更富有。而其余的人則會更加貧窮。從前,這些貧困的父母還能寄期望于孩子能在將來進入中產階級。但從現在看來,失敗的可能性也許更大。
美國年輕一代也許永遠會記得經濟衰退給他們帶來的風險,而這也會同樣影響到美國的經濟。經歷過經濟大蕭條的一代將讓自己遠離財務風險:他們從不將自己任何一分錢投入股市。公平的說,他們也從未得到過公司養老金來安享晚年。大蕭條時期的孩子最終經歷了戰時經濟與戰后繁榮兩個時期。它激發這一代人的企業家精神,這是其他年代所無法體會的。自經濟衰退以來,年輕一代的個體經營者逐年減少,并無回暖的預兆。2003年,年齡在25至38歲的美國人中僅有8.3%是個體經營者,2013年則下降到6.8。
經濟復蘇的指標不能只是市場回暖,GDP增長與房地產增值。信心很重要。內心的強烈恐懼會影響職業發展和投資決策,時間長達數十年。從另一方面來說,良好的經濟發展需要的是一定程度的樂觀精神,堅定的信心,即使在困難時期,成功也是有可能的。股市崩盤,創業失敗。如果人們現在不采取積極的措施創造機會,經濟將無法復蘇。而它的影響會長達數十年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