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5月12日拍攝的泉州洛陽橋上的佛教石塔。 在福建省泉州市東北郊洛陽江入海處,一座跨海梁式大石橋古樸壯美,宛如一條巨龍橫臥碧波之上,這就是中國古代四大名橋之一的泉州洛陽橋。風雨千年,洛陽橋見證了宋元時期“東方第一大港”泉州的海上絲路繁榮歷史。潮起潮落間,洛陽橋還將見證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從這里向世界延伸。(新華社記者 姜克紅 攝)
中國日報網9月3日電(遠達)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去年10月訪問印尼時,提出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構想。《聯合早報》記者韓詠紅9月3日報道稱,由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所和中國外交學會聯合主辦的第九屆新加坡-中國論壇9月1日在香格里拉酒店舉行,雙方與會人員以“中國的海上絲綢之路——機遇與挑戰”為主題展開熱烈討論。
習近平當時在印尼國會演講時,肯定東南亞自古以來就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樞紐,表示愿同東盟加強海上合作,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之后,中國把推動“新海絲”作為重點外交任務。
在9月1日的論壇上,新方主席許通美教授在結語中肯定“新海絲”是合時倡議、宏偉的遠景。正如支持重建世界最古老大學——那爛陀大學——一樣,許通美也支持重建中東、印度、東南亞、中國、韓國之間這條有千百年歷史的聯系。
但他坦言,實現這個愿景目前還存在一些障礙。他建議各方公開表明保障海上航行自由、安全與遵守國際法是大家的共同利益,承諾在出現爭端時以和平手段處理,相信這有助于“新海絲”愿景的實現。
論壇中方主席、中國外交學會會長、原中國駐新加坡大使楊文昌強調,自從1949年至今,中國從未與外國有航行自由問題,今天中國成為世界第一貿易大國,比過去更需要國際航行自由。
他強調:“我們需要航行自由,我們不會在南中國海制造麻煩,因為那就是給我們自己的商船找麻煩。我們需要通過馬六甲海峽、需要印度洋的和平和安全,如何實現?通過和所有人合作。”
與會的中國學者在答問中重申,中國支持東盟在東亞合作中繼續占據主導地位。中國—東盟商務理事長許寧寧在答問時解釋說,“新海絲”是合作和友好發展的理念創新,這些年來中國與東盟建立了一系列合作機制,這些機制都可以在“新海絲”的理念下更充分地發揮作用。
與會的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所主席、歷史學家王賡武教授認為,“新海絲”倡議所包含貿易、惠及各方的經濟關系,構建和平等價值,都值得正面看待。他最后建議,“新海絲”可以在知識經濟的傳播上發揮作用,作為科技、現代知識和現代價值理念的傳播通道。這個過程中,網絡空間和天空,與海洋同等重要。“通過強化文化與軟實力含義,絲綢之路的故事將被賦予另一層意義。”
(編輯:周鳳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