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9月28日電(遠達)印度總理莫迪9月25日推出“印度制造”計劃(Make in India Campaign),希望將制造業占印度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從目前的15%提升至25%,并為每年進入印度勞動力市場的逾1200萬年輕人創造就業。由此可以看出,莫迪正在努力兌現競選時所作出的振興經濟承諾。
《金融時報》艾米·卡茲明9月26日報道稱,在印度的權力中心,印度制造業的時機已到。莫迪25日在向印度受邀企業嘉賓以及印度駐外使節發表的一篇激情演講中,希望讓懷有疑慮的國際企業以及憂心忡忡的國內企業家相信,印度能夠成為一個具有競爭力的全球制造業中心。他承諾將提供“有效”治理,促進(而非阻礙)創造就業的工業投資。
“那些認為印度是一個巨大市場的人們從未想過印度公民是否具有購買力,”他表示,“聯合起來讓窮人中的最窮人群獲得就業,能夠延續我們的增長曲線,這是我們的共同責任。”
“當政府變成一個推動者時,我們就能實現我們想做的事。我們并不缺乏潛力。”
印度是全球IT服務的強大供應商。但由于基礎設施不完善、限制嚴格的勞動法以及官僚主義,盡管印度年輕人口眾多,但該國一直難以在全球制造業供應鏈上發揮作用。
在2013年的全球出口中,印度僅占1.7%,高于1990年的0.5%,但遠遠落后于中國的11%,在中國,制造業占GDP的34%。
自從5月末上臺以來,莫迪政府將注意力重新投向了制造業,先是解決了令人頭疼的監管和上報要求問題,著眼于破除阻礙發展的官僚主義思維——正是這些因素導致印度在全球“經商便利度”調查中的排名靠后。
然而,要吸引制造業投資僅修補政府程序還不夠。在25日的活動上,實業家穆克什·安巴尼敦促印度政府“向全世界的資金和專業技能開放”。塔塔集團董事長塞勒斯·密斯特里表示,印度必須更新實體基礎設施、加固具有成本效率的能源和物流系統,并提高民眾的就業能力。
(編輯:周鳳梅)
)印度總理莫迪在接待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訪印后不久,于9月26日踏上美國之旅。近期外媒一直對中國、美國、日本與印度之間的錯綜復雜關系津津樂道。有媒體報道稱,習近平相信中國比日本等地區對手更能理解和滿足莫迪的需要;而印度已成為美國的亞洲再平衡戰略的核心,奧巴馬政府將竭盡所能加強印美關系。【全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