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11月25日電(信蓮)美國CNBC網站近日發表的文章稱,伴隨著中國經濟的逐漸發展,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中國品牌開始走出國門,參與國際市場的角逐。但是,回顧過去我們可以發現,中國品牌走向海外的歷程依然非常艱難。未來中國品牌“走出去”也依然是面臨著重重挑戰。以下為文章摘編:
伯恩斯坦調查研究公司的一份最新報告稱,中國的連鎖餐飲企業和消費電子品牌很快將會在國際市場上參與競爭。
報告稱,中式快餐快捷低價、品質始終如一,這將會帶動國際市場對“真功夫”、“大娘水餃”和“吉祥混沌”(GLL)等中國品牌的需求。
中餐品牌缺少的并不是市場。中餐居世界美食排行前列,僅次于意大利美食。對中餐來說,最大的挑戰是中餐不崇尚系統化的烹飪過程。
伯恩斯坦分析師稱,似乎只有這三個中餐品牌打破了傳統中餐烹飪模式,并且不斷發展壯大。大娘水餃是唯一一個擁有國際分店的品牌,因為它的模式化生產對勞動力的烹飪技術要求不高。
在科技領域,分析師們期待:聯想和華為在未來幾年能發展成為世界級的品牌,因為它們擁有自己的知識產權,以及全球分銷網絡。伯恩斯坦稱,“小米”同樣也是一個投資者看好的名字,但它的基礎設施建設仍然相對薄弱,并且其服務顯得過于中國化,這會給其征服國際市場帶來挑戰。
報告稱,阿里巴巴首次公開發行IPO,因此中國的互聯網行業也開始被世界認可,但對企業來說,最具吸引力的機遇仍在國內。
中國品牌“走出去”為何如此艱難
伯恩斯坦的調查報告稱,由于“歷史遺留問題”,中國的汽車和奢侈品行業很難在國際上參與競爭。
2014年尼爾森調查顯示,國內汽車制造商往往被認為在許多方面不如同行業的國際品牌,例如在產品、經銷服務、客戶印象等方面。
伯恩斯坦的調查報告稱,中國汽車制造商的技術有限。目前,他們的市場份額急劇下降。除了國有企業創立的一些品牌已進入市場以外,很少有其他品牌能在大市場上分一杯羹。
此外,相比歐洲的奢侈品牌,中國的奢侈品服裝和珠寶也并不受追捧。中國的奢侈品牌主要定位在低端市場,而歐洲老牌則幾乎占據著每一個層級消費者的心。
中國品牌國際化道路仍然面臨挑戰
報告稱,中國消費者市場至關重要,但它缺乏有競爭力的國內品牌。除類似于阿里巴巴的此類企業以外,其他中國品牌不具備國際識別度。
國際品牌集團首席戰略官萊斯利?巴特菲爾德表示,如何經營一個品牌是很復雜的,中國企業還任重而道遠。但好在中國企業正從“模仿”轉到“創新”。對于他們能做什么,中國企業變得更有自信了,他們不再追隨或模仿別人,至少有四分之一的中國企業正在這樣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