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金融對傳統金融機構在眾多方面提出挑戰,但也促使傳統金融加速轉型創新。在業內人士和專家看來,在移動互聯時代,傳統金融機構以前忽視的一些服務應運而生。對后者而言,互聯網金融就像枕邊的“鬧鐘”,促使傳統金融機構豐富產品供應鏈,實現物流、信息、資金流的三流合一。
挑戰傳統銀行模式
中國人民銀行調統司巡視員徐諾金近日表示,互聯網金融沖擊了傳統的物理銀行概念和時空概念,改變貨幣金融主權的概念,帶來成本的大幅度下降,突破了時空的限制。此外,還將突破傳統的規章制度,可能改變現有的金融格局,可能改變分業經營、分業管理的模式,改變競爭策略,并改變監管理念。但他也提醒,互聯網金融不要過于自信,不要低估金融的復雜性和嚴肅性,要認清金融的本質,遵守金融的規則,堅守金融的底線。而傳統金融千萬不能低估互聯網金融可能帶來的影響和沖擊,應該以開放的心態做好充分準備迎接互聯網金融時代的到來。
中國企業家俱樂部執行理事長馬蔚華認為,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傳統金融機構以往所忽視的一些服務應運而生,這些服務具有小眾、零星碎片和普惠的特點。互聯網金融的興起會影響傳統銀行部分業務的規模,但對傳統銀行而言,更大的挑戰在于思維方式和商業模式的轉換。傳統銀行業獲利靠的是信息不對稱所產生的服務需求,而現在貸款需求者和供給者可借助云計算和搜索引擎等手段直接達成交易,使得金融交易脫離中間媒介,這對傳統銀行服務模式是一個顛覆性的挑戰。
此外,傳統銀行靠向客戶銷售產品而獲利,而互聯網平臺則可通過流量變現獲利。此外,打車軟件和搶紅包等看似與金融無關,實際上也是場景化的金融,可讓銀行和客戶分離,這對傳統銀行沖擊更大。在馬蔚華看來,面對這些挑戰,傳統銀行一要利用大數據分析客戶需求,提升服務體驗;二要努力引入眾籌金融服務,讓客戶參與進來;三要推行平等普惠的金融服務。
融合或加速
互聯網金融對傳統銀行業來說既是挑戰更是機遇,目前正有越來越多傳統商業銀行主動出擊,力求實現二者融合。
對于未來的互聯網金融,光大銀行信用卡中心總經理戴兵認為,未來的物流銀行、信息流銀行會應運而生,銀行將進一步跨界融合,發揮各自的長處,實現優勢互補,達到資源共享,互利互惠的特點。“所以,未來的銀行應該是跨界的,融合的,是客戶體驗至上的銀行,會更多地滿足客戶的需求來創造客戶需求”。
海通證券非銀行金融業首席分析師丁文韜認為,目前互聯網對于傳統金融最大的顛覆就是對渠道的重新定義,由物理渠道延伸至虛擬渠道,過去缺乏物理渠道的子行業,如保險、小券商、信托、基金、租賃等將迎來機遇,而在傳統渠道占據優勢的銀行和大券商受沖擊較大。未來傳統金融企業從事線上業務將主要有兩種方式:對于有產品及客戶基礎的公司可自建線上平臺,而股權靈活的小公司可與互聯網進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