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12月12日電(涂恬)12月9日至11日在北京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為全球媒體解讀新形勢下中國經濟發展的基調提供了重要的指引。而針對此次會議就中國經濟“新常態”給出的解讀,外媒廣泛認為,穩增長前提下的“新常態”或許將會成為未來中國經濟發展的“主旋律”。
北京時間12月11日晚,英國路透社發表文章稱,引領中國平穩應對“新常態”或許是中國政府未來執政主旋律。周四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新常態的九個特征作了明確表述,而前提仍是要確保經濟穩增長。
路透社分析稱,對于明年的政策選擇,會議維持了穩中求進的主基調,但強調積極財政政策更有力度,這意味著財政增支減收空間擴大,包括減稅和赤字規模將會增加;而穩健貨幣政策意味著更注重松緊適度,也意味著減緩經濟下行壓力,貨幣松動可能加大,降息降準皆有可能。
12月9日至11日在北京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新常態的九個特征有明確表述,包括模仿型排浪式消費階段基本結束,個性化、多樣化消費漸成主流;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一些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的投資機會大量涌現;中國低成本比較優勢發生了轉化,高水平引進來、大規模走出去正在同步發生。新興產業、服務業、小微企業作用更凸顯,生產小型化、智能化、專業化將成產業組織新特征;人口老齡化日趨發展,農業富余人口減少,要素規模驅動力減弱,經濟增長將更多依靠人力資本質量和技術進步;市場競爭逐步轉向質量型、差異化為主的競爭;環境承載能力已達到或接近上限,必須推動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新方式;經濟風險總體可控,但化解以高杠桿和泡沫化為主要特征的各類風險將持續一段時間;既要全面化解產能過剩,也要通過發揮市場機制作用探索未來產業發展方向。
會議還提出,今年以來經濟運行處在合理區間,經濟結構調整出現積極變化,2014年全年主要目標和任務可望較好完成。明年要合理確定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保持區間調控彈性。
路透社認為,中國進入“新常態”是一個相對較長的時段,應對眼下經濟下行的壓力,確保明年經濟穩增長仍是第一要務。而此次會議也凸顯出了穩增長前提下,中國政府在具體的政策選擇上更加強調政策的靈活性和針對性。
英國《金融時報》網站12月12日發表由安邦集團撰寫的文章,對此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就“新常態”下的九大經濟發展趨勢進行了評述。文章認為,中央強調的這些新常態特征代表了一系列重要的變化,不是以傳統的方式去刺激經濟增長,而更多體現了轉變——觀念轉變、政策轉變、發展方式轉變。
文章總結稱,整體來看,中央對于中國經濟形勢的判斷是中性的,謹慎與警惕兼有,穩增長仍然是明年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考慮到2015年是“十二五”的收官之年,明年中國的宏觀經濟政策在執行中將會趨于積極,充分發揮政策彈性。
日本《經濟新聞》網站12月12日發表文章稱,11日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可以說是給“新常態”下的中國經濟進行了“定向”。
文章指出,為了強化基礎,中國領導層將轉向不再盲目追求高增長的現實路線,力爭通過推進貨幣等改革來提高經濟效率。會議明確解讀了當前中國經濟發展的形勢,提出中國經濟正在從過度依賴投資轉向以消費和服務業為中心的增長模式,以及經濟正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此外,也顯示出中國領導層希望在“新常態”下,基于中國的實際情況下調增長目標,保持穩定增長,推進淘汰過剩設備和利率自由化等提質增效改革的決心。
(編輯:王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