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業成中國海外并購推動力 好萊塢成新目標
【延伸閱讀】英國《衛報》:中英電影業聯姻會幸福嗎?
參考消息網5月24日報道“中萊塢(Chollywood)”?聽上去更像是中國(China)加上松林制片公司(Pinewood),戴維·卡梅倫首相去年12月如是對記者說。當時隨同卡梅倫訪華的是英國史上規模最大的貿易代表團——一個由100名成員組成、涉及方方面面的微縮世界:包括財經服務、制藥、能源、制造業和文化業的代表。其中也有英國電影學會的代表,自然也有松林制片公司的代表。
據英國《衛報》網站5月15日報道,松林公司并未空手而歸,它與中國達成了一項聯合制片協議,使中國電影公司可以享受到英國的減稅優惠以及制片技術,同時也為英國電影公司進入大有可圖、卻屏蔽嚴密的中國市場開了后門。
報道稱,隨著中國經濟的整體繁榮,該國電影業也在迅猛發展,所有人都想要分一杯羹。中國每天都要新增7塊電影屏幕。它是世界上第二大電影市場,而且預計將在5年內趕超美國。不過,由于中國施行由國家控制的配額制度,每年只能有34部外國影片獲準上映,而且它們總是好萊塢大片。但是,根據上述中英協議制作的影片將算合拍片,因此將繞過配額制度。卡梅倫說:“這對英國電影業而言是向前邁出的一大步。”
然而,接下來的步伐將具有不確定性。“婚”是結了,現在該是彼此磨合的時候了。英國與其他國家也簽署了類似的聯合制作協議,但是電影圈里的任何一個人都會告訴你,中國是不同的。中國沒有劃分觀影年齡的分級制度,相反,電影是由國家審批的。審批標準并不明確,但是外國電影常常會被拒絕放映或是被剪。
報道稱,美國盡力討好中國有段時間了。正如一位高管最近對《好萊塢報道》記者所言:“中國大到不能忽視,也糟糕到不能抱任何期望。”而且,外國電影公司在中國的票房分成也比在別處少(通常它們會在中國拿到25%,而不是50%),而且和中國影片無法公平競爭(比如,《阿凡達》當年就被中國撤映,為的是給國產片《孔子》騰地方)。但是中國市場仍然被認為值得一搏。許多好萊塢巨星開始在北京首映式上現身,《碟中諜3》以及《變形金剛4》等大片也在極力加入中國演員和場景。
但是,結果也有可能比較尷尬。實際上很少有觀眾在去年的《鋼鐵俠3》中注意到了范冰冰和王學圻,但是在中國上映的是該片的另一個剪接版本,中國演員的出鏡時間增加了。《中國日報》在該片上映后播發了一篇題為《別被好萊塢耍了》的社論。文中寫道:“有些人誤以為好萊塢的策略是對中國文化日益認同的象征,但它實際上是一種商業手段。”
報道認為,英國期待著與中國的關系能更“幸福”一些。英國電影學會會長阿蔓達·內維爾說:“我不認為一開始會很復雜。我們是兩個截然不同的國家。這是放手一搏。但是,雙方之所以有這樣的活力和熱情進行聯合制作,唯一的原因就是雙方都知道將受益良多。”(編譯/馮雪)
(2014-05-24 09:02: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