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想取代中國當世界經濟火車頭
據新華國際客戶端報道,據《新印度快報》網報道,印度政府首席經濟顧問阿爾溫德·蘇布拉馬尼安在印度中國問題研究所發表講話時說:“中國的生產利潤會下降,而印度則可能贏利。”
他說,印度是凈進口國,所以中國增速放緩是印度重啟經濟增長的機遇。設在中國的企業可能會將印度視為防范損失的保護手段。
據德國《世界報》網站報道,印度班加羅爾的街頭擁擠、炎熱、塵土飛揚。空氣中飄著咖喱和汽油的味道,這是典型的“印度混合型氣味”。在德國人看來,這個有數百萬人口的印度大都市的街頭混亂不堪。但這個印度“硅谷”和其他大城市對德國的經濟繁榮同樣有著決定性的影響。目前,許多投資者都滿懷希望地放眼印度。因為中國拉動出口國經濟增長的作用減弱了,所以人們寄希望于全球第二人口大國。
8月28日公布的最新經濟數據表明,印度一度長久停滯的經濟正在追趕中國:印度經濟今年第二季度增長了7%,勢頭很好。現在基本可以確定的是,今年印度的經濟增速將首次超過中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計印度經濟今年將增長7.5%。
報道稱,印度經濟也有致命弱點:印度參與世界貿易的程度沒有東亞的大多數經濟體那么深。農業占印度國內生產總值(GDP)的18%左右,比例仍然很高;印度人口快速增長。到本世紀中葉,印度人口將從現在的13億增至17億。這意味著,再有超過一代人的時間,印度人口的增量就會與西歐的總人口相當。消費者數量增加乍聽起來是個好消息,但只有當印度政府能成功令許多青少年接受良好教育時,這才真正是個好消息。中國人的生活水平遠高于印度人,并花大力氣解決億萬青年人的就業問題。
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測算,中國今年的人均GDP將為8200美元,而印度的人均GDP為1800美元。在面積約為300萬平方公里且有100多種不同語言的印度,改變傳統的收入情況并不容易。印度總理莫迪剛剛因為遭到大規模抗議而停止了土地改革。
“印度有很多人極端貧困,而且這種情況在可預見的將來不會改變,”著名的發展經濟學家赫爾穆特·賴森說。
有一種觀點認為,良好的人口年齡結構會令印度成為中產階層人口最多的國家。但在賴森看來這是“盲目樂觀”。他還說,要是中國經濟發展得不好,印度也很難富起來,“次大陸的經濟增長有不小的部分是由中國推動的”。
相關報道


- 美國SAT高考成績創10年來新低 高中教育堪憂
- 外媒關注中國軍隊改革方案 預測軍隊進入海空時代
- 印尼總統改口稱無需建高鐵 日中方案均不采用
- 敘利亞難民幼童溺斃 父親:只想守在妻兒墳旁
- 匈牙利難民危機有失控危險 警方對難民采取行動


- 美國SAT高考成績創10年來新低 高中教育堪憂
- 外媒關注中國軍隊改革方案 預測軍隊進入海空時代
- 印尼總統改口稱無需建高鐵 日中方案均不采用
- 敘利亞難民幼童溺斃 父親:只想守在妻兒墳旁
- 匈牙利難民危機有失控危險 警方對難民采取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