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12月1日電(記者 涂恬)首屆世界機器人大會于11月25日在北京正式閉幕。大會閉幕后,中國日報網記者采訪到了大會主辦方——中國電子學會的秘書長徐曉蘭女士,并邀請她圍繞機器人產業發展前景、機器人大會對創新創業的推動作用等幾個問題進行了解答。
徐曉蘭表示,本次世界機器人大會雖然整體歷時較短,但反響卻非常強烈。會議召開期間,主辦方請到了許多國內外的專家學者,對國際機器人產業的技術發展現狀與未來發展的趨勢進行了一次高水平的解讀。此外,伴隨著中國一舉躍居全球第一大工業機器人市場,企業界對于機器人的“興趣”也正在擴大,從機器人相關技術未來的走向,到該產業的應用前景等等,有關的企業人士都迫切地渴望了解。基于這樣的需求,再加上原本一年一度的青少年邀請賽,本次大會才最終定為了“論壇+博覽會+青少年邀請賽”三者結合的模式。
11月23日至25日,以“協同融合共贏,引領智能社會”為主題的首屆世界機器人大會在中國北京成功舉辦。作為當前業內最高規格、最權威的國際盛會,本次大會不僅讓中國了解到了世界機器人產業最前端的動向,也讓世界再次認識到中國這一全球最大工業機器人市場對于行業未來發展的舉足輕重。
機器人入駐:制造業升級轉型的必須
根據國際機器人聯合會(IFR)的統計報告,中國市場2013年占全球機器人市場的1/5,2014年已上升到1 /4,這切實地反映出中國對機器人的需求。中國已成為最大的機器人消費國。
由于機器人能夠承擔高負荷、高強度、長時間的工作,在一部分低附加值的制造行業里,用機器人替代人力已經成為越來越普遍的選擇。對此,有許多人也開始就“機器人是否會取代制造業工人”、“機器人是否會搶走人類的飯碗”提出疑問,在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背景下,類似的問題更是成為了許多人爭論的焦點。
對此,徐曉蘭認為,說機器人搶走人類的工作,其實是不全面的。她認為,在制造業中,許多薄利的代工行業目前之所以開始用機器人取代人類,正是因為該行業的工作強度大,人類無法勝任。另外,機器人在精準度要求高的重復勞動中也能實現比人類更低的錯誤率,這對于要求低壞品率的許多行業是至關重要的。
“目前中國的勞動力成本正在上升,人口紅利出現下降。許多珠三角、長三角地區的工廠正在面臨‘招不到人’的窘境。這種趨勢下,機器換人是一種必須的選擇,”徐曉蘭說,“但這并不意味著機器人就會大面積取代制造業工人的工作,人類是具備邏輯分析、判斷處理的能力的,機器人現在也許能夠勝任一些高強度的重復工作,但除了代工等領域外,機器人要取代人類還不可能。”
不僅如此,徐曉蘭認為,目前業內熱議的“中國制造2025”規劃,更強調的也是個性化、定制化的制造生產。未來相比大批的量產、單純注重規模的生產,所謂的“柔性制造”可能更會逐漸成為消費者們所需要,也是制造業發展所需要實現的。這就意味著機器人不能完全成為這種“個性化制造”的主角。
“我個人認為,未來制造業會分為兩類,一類是完全規模化、大批量的生產,在這一領域,機器人或許會成為主力。但在終端產品制造,尤其是面對個性化用戶的層面,機器人還是替代不了人類的。”徐曉蘭強調。
機器人大會:為創業者指明方向
在本次的世界機器人大會上,除了國際頂尖的機器人領域專家現身說法外,精彩紛呈的機器人博覽會也同樣是人氣鼎盛。尤其是在參展商中,眾多中國國內的創業公司攜帶自己研發制造的機器人登場、為企業站臺的身影也吸引了許多人的關注,而這也令不少資本圈人士“蠢蠢欲動”。繼互聯網后,機器人是否會成為下一個創業創新的“風口”?對于國內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本次世界機器人大會的召開又起到了什么作用?
對此,徐曉蘭表示,本次機器人大會的召開,正是提供了一個為國內許多機器人領域的創業者進行創業指引,避免創業者人云亦云、走彎路的絕佳機會。
“不管你是在創業中,還是在準備創業中,還是已經取得了一些創業的成果,本次大會上揭示的一些趨勢都會給你指明方向,特別是對國際國內機器人產業現有的基礎,提供一個了解的機會。這會避免創業者閉門造車、盲從的行為,降低失敗的概率。”徐曉蘭說,“無論是我們搭建的成果轉化平臺,還是大會把學術報告與產業展覽會有機結合的想法,我們出發點都是既為創新者提供學習的機會,也為創業者指明方向。”
“對于國內的創新、創業者,本次大會搭建的正是一個交流、合作、共享、共贏的平臺。”徐曉蘭強調。
下屆大會:展示更多服務機器人
在回答完記者的前兩個問題后,徐曉蘭秘書長還對下一屆世界機器人大會進行了展望。她表示,下一屆的世界機器人大會,主辦方將爭取在以下幾個領域實現突破。
第一,是爭取請到更多技術層面的專家學者來共享研究成果,論壇的時間也有望延長,以便更多與會者能夠有更多機會聽到自己想要的。
第二,下一屆大會也會請到更多服務機器人加入展示,讓更多人感受到服務機器人的智能化水平。
最后,大會也會搭載一個技術共享與成果轉化的平臺,目前主辦方正在籌備發起一個完全由社會資本組成的產業投資基金,來助力機器人產業的發展。
(編輯:王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