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12月29日綜合 2016年,是“十三五”開局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開局之年。開局之年如何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2015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釋放出一系列重要信號,外媒給予了高度關注,那么,他們都說了什么?
中國經濟中高速增長可期
國際輿論認為,會議強調的內容與會前所釋放的經濟改革方向“信號”一致,中國經濟穩中求進基調不變,盡管增長的“超級黃金期”結束,但可以期待轉向更加成熟穩健的中高速增長。
《金融時報》評論強調,中國經濟從超常增長轉入中高速增長是自然和必然的。文章舉例稱,認真研究東亞經濟上世紀60-90年代的增長軌跡和結構變化趨勢,就會懂得中國經濟持續10年中高速增長是有可能的。
德國貝倫貝格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霍爾格·施密丁撰文指出,中國經濟增長速度放緩是個自然的過程,其他成功的發展中國家如韓國也經歷過類似階段。未來中國經濟的增長將依靠更好而非更多的產品,靠提高勞動生產率而非雇傭更多工人,靠推動創新而非更多資本投資。
波士頓咨詢公司(BCG)和阿里研究院合作推出報告稱,盡管經濟增長有所放緩,但人口、社會和科技發展等因素將在未來五年為中國帶來2.3萬億美元的消費增量,并推動中國消費市場轉型。
力推“供給側改革”促經濟轉型
此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置于空前重要的地位,明確提出“在戰術上打好殲滅戰”。
新加坡《聯合早報》報道指出,作為中國年度最重磅的經濟會議,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為“十三五”開局之年的中國經濟描繪路線圖,意義之重大不言而喻。
文章稱,面對經濟下行壓力不斷增大,中國領導人繼“新常態”之后,再拋另一經濟關鍵詞--供給側改革。中國輿論紛紛推斷,當局將在“十三五”期間,推動營改增結構性減稅以降低企業成本、淘汰“僵尸企業”以化解過剩產能以及推進城鎮化、國企改革、去房地產庫存等等,在供給側領域的結構性改革方面發力。事實上,中國新一屆領導班子上臺之后,大力推動簡政放權、力促產業升級、鼓勵企業創新以培育新動力等舉措,都是供給側改革的一部分。
法國《歐洲時報》發表文章稱,中國經濟既要穩增長又要調結構的局面已經形成,并且實現新常態、新發展的決心很強,這對經濟決策及宏觀調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給出的諸多應對之中,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無疑是一大亮點,也顯示出最高決策層應對當前經濟困境的新思路。
分析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年末的陡然升溫,給人一種新鮮感,但實際上,這一變化有著深刻的背景。伴隨官方對“有效供給”的重視,通過供給側改革恢復市場活力、助推經濟轉型的活動也將風生水起,中國經濟發展由此走上供給側、需求側同時發力的新階段。
美國《華爾街日報》指出,中國消費者對于更安全的食品、更好的醫療保健以及其他能改善生活質量的商品服務的需求不斷增長。“中國并非需求不足,要做的是進行供給側改革來滿足這些未得到滿足的需求”。
另據香港《大公報》文章指出,與需求側的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相比,供給側包括勞動力、土地、資本、創新四大要素。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旨在調整經濟結構,使要素實現最優配置,提升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數量。這對中國經濟改革發展具有更深遠的撬動影響。
(綜合中國新聞網、人民網等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