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過去的春節假期,國內大部分地區天氣晴朗,大家度過了一個溫暖的春節。和氣溫一起升高的還有高漲的消費熱情,挖財大數據顯示,猴年春節期間國人人均消費6341元。而在走親訪友、宴請會客等傳統活動之外,旅游、健身、看電影等活動也越來越受歡迎,成為春節消費“新寵”。
人情支出上海拔頭籌 “孝心消費”仍占大頭
數據顯示,春節期間全國人均人情消費達1308元,北上廣三地“土豪”最多,其中上海人以人均3157元拔得頭籌。除此之外,人均超過1000元的城市還有杭州和深圳。年齡分布方面,越年長的人群人情消費越高,拖家帶口顯然比“單身狗”人情壓力更大。

人情消費主要來自孝敬長輩、禮金紅包、請客吃飯、年貨禮品等方面。而孝敬長輩仍然是許多人春節人情支出的大頭。
“我家在山東,工作在上海,父母都在老家,平時很少回家,所以過年當然是要回家和家人團聚了。”李先生表示,每年春節都是雷打不動地回家過年。“今年給爸媽各包了2000元的紅包,還買了點營養品回家,希望爸媽身體健康。”
來自江蘇的王女士笑著說,過年回家,父母特地整理好了房間,換了新的傳單被套。而且,今年家里多了小孩,更加熱鬧了。“這幾天給爸爸媽媽每人買了一身衣服,還給爸爸買了按摩椅,給媽媽買了護膚品,花費了將近6000元。”

此外,令人大感意外的是,慈善捐款消費擠入前五,也許是受到臺灣地震新聞的影響,許多善良的民眾通過捐款的方式祝福對岸同胞過一個溫暖的春節。
文化消費激增 感受年俗變遷
曾幾何時,祭灶、守歲、拜年、祭財神、逛廟會才是中國人的“年味”,而如今這些過年儀式都已然發生了變化。通過大數據分析,不難發現基于過去物質和精神文化貧乏時代的舊年俗漸漸消失,更自由、更多樣的新年俗慢慢形成。
“春節期間帶爸媽去看了電影,這是成年后第一次和父母一起進電影院,看到他們笑得開心我自己也非常滿足。”來自西安的林先生說對記者說。
而杭州的曹女士則策劃了一場全家旅游過年:“小時候每年都是在家吃年夜飯,工作后掙了錢,也想帶父母去外面看看,所以今年提前兩個月開始準備全家的簽證、機票、酒店等事宜,猴年春節我們家是在泰國一邊曬太陽一邊度過的。”
挖財大數據顯示,猴年春節電影消費比去年增加7.9%,票房數據也說明了這個現象:大年初一至初六票房全國院線總票房已達到30億元。這個春節檔票房預計將破34億元,相比去年同期的18.2億元,同比增長八成以上。
旅游支出方面,猴年春節旅游人群的消費比去年增加4.6%,值得注意的是,境外游人數比去年同比增長達到將近30%。購物、觀光、享受異域美食是大家選擇出境游的主要原因。
有人感嘆現在的春節“年味”不足,然而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年味”,社會基礎變了、文化生態變了,節日習俗隨之變化無可避免,只有適應、接受和喜歡上新的年俗,才能讓春節在與時俱進中,保持其文化內涵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