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4月5日綜合 在主要產油大國提出“凍產”后經歷短暫回暖的國際油價日前再次遭遇“空襲”,在多哈會議召開前夕,沙特、伊朗方面發表的一系列強硬表態,再次給產油大國的“凍產”協議前景蒙上一片陰影。
美國《華爾街日報》4月5日報道稱,大約十二個歐佩克及非歐佩克國家4月17日將在卡塔爾多哈舉行會議,討論限產問題。但最近幾周外界對于會議能否達成協議的質疑升溫,原因是沙特表示,只有在其他國家也參與的情況下該國才會限產。而伊朗不愿加入所謂的“凍產”行動,在遭受多年國際制裁后,該國正試圖重新奪回市場份額。
4月1日,媒體援引外電消息稱,沙特副王儲本·薩爾曼在曼利雅得當天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只有包括伊朗、俄羅斯、委內瑞拉及其他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成員國在內的所有主要產油國都決定凍產,沙特才會加入這一協議,假如任何產油國決定提高產量,沙特也將增產。
而伊朗方面,4月3日該國石油部長比詹·納姆達爾·贊加內表態稱,伊朗將繼續提高自己的原油產量,直到恢復到制裁之前的水平。據伊朗沙納通訊社的消息,贊加內認為,凍產對伊朗而言是“不切實際的要求”。不過,贊加內對此前沙特、俄羅斯等四國達成的初步凍產協議表示歡迎,同時表示如果有時間,將參加17日的產油國凍產會議。
在沙特與伊朗接連發表對凍產“不利”的表態后,國際油價應聲下挫,紐約商品交易所5月交割的西德州中質原油(WTI)期貨價格下跌1.09美元,跌幅3%,收于每桶35.70美元,創3月3日以來收盤新低。這已經是WTI期貨連續第二個交易日收跌。上周五WTI期貨收跌4%。倫敦洲際交易所(ICE)6月交割的布倫特原油期貨價格下跌98美分,跌幅2.5%,收于每桶37.69美元。
今年2月中旬,沙特、俄羅斯、卡塔爾和委內瑞拉宣布,這四國不會將原油產量增至高于1月份的水平,條件是其他主要產油國也采取這一行動。這是數年來的首個旨在提振油價的協同行動,但協議附帶一個重要條件:伊朗和伊拉克必須也停止增產。
但實際的情況卻遠比想象的復雜。統計數據稱,伊核問題全面協議1月16日正式執行以來,該國原油出口量翻了一番,日均超過200萬桶。伊朗沙納通訊社援引贊加內的話報道,3月1日以來,伊朗原油和凝析油日均出口量增長了25萬桶。目前,伊朗希望將其恢復至制裁之前每日400萬桶的水平。
與此同時,據《華爾街日報》的數據,3月俄羅斯石油產量也已升至每日1,091萬桶,為近30年來最高水平。
產油國之間缺乏合作意愿,令國際原油市場風聲鶴唳,而此前一直支撐油價上行的凍產預期,也變得搖搖欲墜。有分析指出,產油國舉行會議的時間從3月拖到4月,已經令市場失望,如果本次會議只是空談,市場情緒有可能轉向絕望。未來油價可能重回暴跌格局,一路下探至每桶30美元以下水平。
還有分析指出,從基本面上看,油價低迷的根本原因在于供應過剩,美國的頁巖油產量雖然在減少,但被歐佩克高產抵消,而且全球經濟復蘇前景依舊疲弱,未來一段時期供應過剩局面還難以強勢扭轉,油價也不會恢復至很高的水平。
(綜合自經濟參考報等媒體)
(編輯:涂恬 陳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