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 4月11日電(記者?陳姝)今年,在谷歌"阿爾法狗"大勝韓國頂尖棋手李世石事件的推動下,人工智能這一概念被人們熟知。事實上,人工智能早已廣泛應用于各個行業,而招聘行業就已經悄悄的被人工智能入侵。人工智能的介入是否能大幅度提升人才和職位的匹配度,進而提升企業的招聘效率?中國日報網記者就此問題采訪了專注于招聘行業人工智能研究的納人創始人姜海峰先生,姜先生對于人工智能在招聘領域的應用提出了自己獨到的見解。
傳統招聘的人崗匹配究竟有多低?
在創立納人網絡之前,姜海峰曾連續17年擔任中國領先的技術開發公司書生集團的總裁,是一位教授級高工。做了十幾年的管理工作,見多了人事關系的進進出出,他發現招聘過程中,出現問題最多的就是人才和職位的不匹配。而之所以出現這樣的問題,是因為傳統的招聘方式大多數是屈從于展示而非匹配。
姜海峰認為,無論是現場招聘會還是傳統的招聘網站,本質上都是一個廣告服務和展示平臺,企業和人才按照各自的需求在平臺上尋找相對應的人才和職位。但是在這種情況下人才、企業和職位的匹配度究竟有多高可想而知。
據不完全統計,每個剛畢業的大學生平均投遞二十份左右的簡歷,才會獲得一個面試機會,而獲得一份工作最起碼要經歷十次甚至更多的面試。對于企業也是如此,一個職位通知二十個人參加面試,到場率基本上是百分之三十甚至更低,錄取率就更加毋庸諱言。這樣無疑增加了企業和人才在招聘和求職上的時間、精力以及人力成本。
所以,是否可以用人工智能代替人力解決簡歷篩選的工作,提升約面的匹配度和成功率,從而達到提升求職者和招聘企業雙方效能的目標,成為了人工智能在招聘領域的新課題。
人工智能讓招聘便宜且簡單?
人工智能招聘是指在龐大數據庫的支持下,對數據進行專業化的處理和分析,建立一套獨有的人崗匹配系統。除了具備傳統的靜態數據分析功能以外,還可以從一個面試官的角度進行人崗匹配分析。例如納人的考評系統有1000多個維度的考核機制,包括個人性格、行業背景、學習背景等,通過對考評數據的邏輯分析,為企業匹配精準適合的人才。
"機器不會受主觀問題的影響,我們將人崗匹配模型建立在十年經驗專業人士的基礎上進行研發,未來希望納人的軟件系統可以逐漸取代面試官。"姜海峰說。公司自成立以來,90%的費用都用在了軟件系統的研發上,并且不斷進行試驗升級和改進,目前人崗匹配模型相當于有兩到三年經驗的招聘專員。
如何衡量人工智能是否足夠"智能"?姜海峰反復提到了"效能",效能是判斷的標桿。例如,一家企業的某個崗位收到從各種渠道投來的大量簡歷,對簡歷逐一查看過濾是個耗費效能的大工程,人工智能的任務就是根據企業崗位的要求對各種渠道抓取到的招聘信息進行篩選(職位要求越精確,篩選結果越精確),過濾掉一大部分匹配度不夠高的簡歷,從而節約了HR的時間,提高了效率。納人網絡的人工智能系統準確率目前高達90%,未來納人網絡的目標是將人才和職業的匹配度提升到1:4.1。
由于人工智能的高效,企業為此項服務所付出的成本也大大降低,納人收取0.1到0.6的月薪傭金,這大概是獵頭服務費的十分之一。而對于個人用戶來說,納人則是完全免費的。
招聘正面臨走向精細化轉型?
這個世界上沒有什么職業是最好的,但是卻有最適合自己的職業。找到合適的職位和找到合適的人才已經成為了求職者和企業共同的目標。只有提升了人才和職業的匹配度,才能提升整個招聘行業的效率。
姜海峰說,粗放式的經濟增長方式已經結束,未來經濟會轉入精細化的發展。企業用人方面也會越來越精細化。現在的企業管理更加人性化,對人有更多的人文關懷,除了追求知識的匹配度以外,對于情商、價值觀等等精神層次的契合度也被更多的招聘單位和企業重視。選擇對的人,整個企業才能得到良性的發展,人才才可以真正做到物盡其用,同時還可以降低后期在管理、培訓等方面的投入。
智能化的、復雜的技術必然要有時間的錘煉。未來測評匹配系統的研發要不斷接近人的準確性,精準度越來越高。成立近兩年以來,納人已有400多萬個人用戶。目前已完成兩輪融資,2016年將進行規模化的推廣,以期與更多企業的合作。
姜海峰大膽地預測,隨著人工智能的深入發展和研究,以及不斷提高其在實際運用中的準確性,未來招聘行業,人工智能將會逐步取代傳統招聘的工作。
(編輯:陳姝 涂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