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4月26日電(記者 刁云嬌)2016中國綠公司年會近日在山東濟南舉行,年會特別設定了一個中國企家俱樂部十年專場“十人看十年”的演講接龍和提問環節,邀請柳傳志、馬云、郭廣昌、劉永好、俞敏洪、李東生、王玉鎖、劉積仁、田溯寧、賈躍亭十位行業領袖。究竟商界大咖間的相互提問會碰撞出哪些火花?
馬云提問賈躍亭:假如你是BAT,你會怎么做?
賈躍亭:的確是壓力山大,馬云老師問的問題實在是非常難以回答。的確如此,每一個時代都會有一些代表性的企業,每個時代都會有一些壟斷整個社會資源的企業,但是其實這些都不重要。因為時代是不斷變化的,每一個時代變遷的同時,都會誕生全新的更加偉大的企業。如何能夠突破上一代企業的封鎖,或者是大山,其實只需要一件事情,就是判斷下一個時代到底是什么,而不是在他們的延長線上做創新,更不是依賴BAT強大的資源。如果能從另外一個緯度思考問題,能夠站在更高的緯度,能夠站在下一個時代的緯度制定戰略,能夠通過自身的努力走一條完全不同的道路,其實有可能會引領下一個時代。
柳傳志提問馬云:企業競爭是否就是你死我活?
馬云:關于企業的競爭,我覺得企業必須要有競爭。沒有競爭,就像人的體能一樣,不鍛煉,沒有抗體,肯定不行。企業如人,阿里巴巴十多年的發展,一直沒有把競爭作為主要的戰略。公司幾個戰略、舉措、措施里沒有競爭這一說。很簡單,我們要花更多的時間跟未來競爭,跟昨天競爭。阿里巴巴是中國人創辦的,但它不是中國人的公司,是這個時代的公司,如果上一個世紀出現IBM、GE、沃爾瑪這么了不起的企業,這個時代,我們這一代年輕人必須創造一個讓這個時代感到驕傲的,我相信一個時代為你驕傲的時候,一個國家,一個城市,一定會為你驕傲。
另外,未必每個人都理解你在說什么,因為缺乏整個競爭意識以后,整個團隊就會沒有競爭能力,真的碰上對手,大家都從高大上、假大空開始,以至于在整個發展過程中必須強調競爭意識,競爭不是為了消滅對手,對手是消滅不光的,天下怎么可能打得光對手。我不太相信一家獨大這個說法,商場如戰場,但是商場和戰場有巨大的差異,戰場上只有敵人死了你才能活,商場是敵人死了你未必活,所以,競爭的對手跟別人競爭的目的是為了增加樂趣,跟別人競爭的目的是為了讓自己更強盛,更好的面對未來,而不是消滅對手,這是有本質的差異。我發現很多人花時間跟別人競爭,競爭的時候自己很痛苦。我覺得,競爭的目的是讓別人痛苦,而不是讓自己痛苦。如果自己很痛苦,別人不痛苦,肯定競爭錯了,而且別人被滅掉的時候,其實你并不快樂。永遠記住,競爭讓自己更強大,能夠面對未來的挑戰,能夠走的更遠,走的更好,讓競爭帶來樂趣,所以我反對所謂的競爭只有一條道。
至于惡性的競爭,我認為格局不夠大,眼光看的不夠遠,一定要從歷史上看,從遠的來看,20年、30年以內你到底想要什么,你到底有什么,必須放棄什么。今天在別人邊上放小釘子的時候,員工會看不起你,客戶會看不起你,員工離開你之后很有可能會成為你的競爭對手,有一天也會在你凳子底下放任何東西。最可怕的是如果在競爭中用了不正當手段,任何一個老板不是你做出來的,是員工執行的。你教人家釘子放兩顆的時候,一個很強烈的信號,你的員工和同事從此以后不會相信你,因為你很有可能放這樣的釘子對付他。我自己覺得做商業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和氣生財,沒有和,沒有這些契合起來,怎么可能走的更遠。
不管我們對未來有多么的暢想,活下來、活好才是最關鍵。活好、活長是做企業比什么都重要的關鍵,對手只是在你路上偶爾擦了擦,碰了碰肩膀,握了個手,打了一架,擦槍走火而已。從未來來看,所有人都有可能不是你的對手,從今天來看,你邊上的任何人都有可能是你的對手或者合作伙伴。
郭廣昌提問柳傳志:如何培養下一代?
柳傳志:如果一個人還在企業工作,實際上你不得不去考慮未來,向先進學習。最近這十年來諸多的互聯網服務公司出現了從業務模式上到技術上的各方面的創新,提出了很多新的觀念,這些東西都是值得我們認真地去學習。如果自己老是固步自封,不肯去學習,或者從內心去抗拒,肯定是不行的。我覺得老和他們待在一起,向他們學習,可能是讓人能夠保持活力的一個重要原因。我在企業家俱樂部有這么多朋友,他們都是不斷地有新的想法,不斷做出驚天動地的事業,這些當然都是我學習的榜樣。
我們這一代人對孩子實際上是放養,不像諸位,真是精心地去考慮孩子念什么書、怎么樣。當時我們在工作的時候,兒子上班的時候是鎖在屋子里邊的,基本沒怎么好好管過。我想估計他們后來還能行的話,大概是他們覺得身教重于言教,覺得這個爹干活很玩命,拿企業真當事,做企業很誠信,他們就跟著學,這大概就是我所謂的教育。
劉永好提問郭廣昌:你原來是做實體的,一開始做醫療,后來又做地產、鋼鐵,但現在這些你都不談了,你說你就是個投資家。那實體經濟究竟是該做自己的實體經濟,還是邊做實體經濟邊做投資,還是都轉型做投資?
郭廣昌:要不要去做投資,要不要改行,看你自己的稟賦和愛好,其實是不一樣的。如果你的兒子愿意繼承,或者你的興趣所在,那你就堅持。如果你覺得這個行業沒希望,你去做投資,這也無可厚非。但是我要講一句話,投資也是一個很專業的事,也是不容易的。像永好這樣一邊養豬,一邊做投資的人是很少的。再說一點,千萬不要把投資跟產業分開來看。我前面說的是投資,但其實我心里面裝的都是產業,未來如果誰沒有產業深度,是不可能做好投資的。
所以,復星的投資就是我們覺得什么人能真正能最快的響應客戶需求,誰能夠真正打磨產品,推出令人尖叫的產品力的企業,誰能夠在未來制造和客戶無縫鏈接的企業,這是復星要去做的,我們通過投資去創造這種生態鏈,這是復星要做的事。所以,投資不是拍拍腦袋看一些數字就能做出來的。劉永好同志,未來投資最好的方面一定是跟豬有關的那些產業,一定能做得非常好,這是我對他的祝福。而且這些方面我愿意拿錢跟他合起來做,因為他看得最明白。
王玉鎖提問劉永好:在公司決策上,如果你與女兒意見不一致時,聽誰的?
劉永好:三年前,我的女兒劉暢接過了新希望六合股份董事長的崗位。我覺得很慶幸,因為她愿接這個班,愿意當這個董事長。其實,這個幸運是逐步培養過來的,是個過程。很早的時候,我的女兒叛逆,希望時尚,希望唱歌,希望去當演員。她愛美,要開商店,我借錢給她開商店。她愿意做什么我就支持她,通過做小生意,慢慢認識到生意不是那么好做的。她在別人的公司里,又到公司里從基層做起,一步步,現在她長大了,進步了,成熟了,現在她說喜歡做這件事情。以前到飼料廠、養豬場,她說是臭的,不愿意去。現在她不管得臭,她說不管做什么都是一樣的。我覺得對兒女的培養,我們商人或企業家,從小就培養他們有一種責任感 ,有擔當。讓自己的孩子多做一些社會的事,公益的事。
第二,不單單是我女兒一個人接班,最近三年我們公司整個年齡結構大大降低了。總部30來歲的管理者,20多歲的管理者成為主流。在新經濟時代,在互聯網時代,一定需要年輕人。幾年下來了,讓我們驕傲的是,一幫年輕人起來了,他們受的教育比我們好,更有活動,更有動力。我覺得這是非常好的。
李東生提問王玉鎖:未來有哪種新能源可以取代化石能源?
王玉鎖:這個問題很大,如果講20年我會講的更大膽一點,講10年,我要小心翼翼。如果真的把化石能源,甚至包括氣體能源完全解決,未來主要靠太陽能和核聚變或者核裂變,這兩個加起來。聚變和裂變估計能占60%左右,廣義的太陽能,既有光伏,還有生物能源,生物能源也是太陽轉化的一部分,當然風能也是太陽能的一個變更,未來的可再生能源這三種能占到30%-40%。核聚變和裂變,裂變基本海水就可以解決。近10年來說,最好的方向是可再生能源和氣體能源很好的結合,而氣體能源既可以用傳統的天然氣,也可以把中國最大的問題,煤的問題解決,因為煤最好的方式是轉化成電或者氣,轉化過程當中,把二氧化碳用光合作用,也就是生物微藻,它吸碳的能力很強,把二氧化碳吃掉,同時有了氣體能源,也有了液體能源,化石能源未來的轉化方面正在向清潔化發展。這10年,氣體能源+可再生能源才是最現實的解決方案。
俞敏洪提問李東生:TCL從純粹的硬件制造已經轉向智能加硬件制造,加了互聯網,但是中國年輕一代(企業家)從互聯網開始做的智能加上硬件,如賈躍亭、雷軍等,你心里對他們有什么想法?是不是想把他們掐死?對年輕一代做互聯網怎么看?
李東生:曾經有這樣的想法,后來想了想我不被他們掐死就不錯了。轉變了一下,所以我們提出雙+轉變戰略,要把對手變成伙伴。所以現在和樂視、BAT都有很好的合作,我們做我們更擅長的事,對不擅長的比較難建立競爭優勢的領域,希望和合作伙伴探討一種互利雙贏的模式。
俞敏洪:你的合作是一種無奈的行為,還是整體來說從心底里想要的?
李東生:是我心底里想要的,這是真話,因為我們有一部分能力是他們做不到的,或者他們不愿意去做的。他們有一部分能力是我們很難復制的,所以合作是最好的選擇。當然,這也是經過一輪很痛苦的煎熬考慮才想明白的。
田溯寧提問俞敏洪:未來十年,你是否會做一個否定自己的事情?比如,否定把人送到海外的事,而在中國辦一所一流的學校,讓他們在中國得到一流的教育。
俞敏洪:一件好事為什么要否定呢?中國的年輕孩子到國外學習,利用國外的優質教育,學成以后回國干活,對中國來說節約了好多成本,干嗎不呢?
非要拒絕與世界交流,辦中國一流大學,我特別煩中國各個大學說要辦世界一流大學,世界一流大學是自然辦成的,不是你喊出來的,慢慢跟國際接軌。我跟教育部建議過,中國至少有一兩所大學應該全英文教學,你要辦世界一流的大學應該需要世界一流的人才來讀書。不如把中國的某些大學,比如北大、清華中有一所辦成全英文大學,為什么不行呢?
劉積仁提問田溯寧:你曾經在網通做總裁的目的是不是就是為了今天想做運營商?
田溯寧:我沒有那么大的遠見,我現在還經常想,我也不知道為什么當時離開了亞信,自己創立的公司,到網通去了,可能用現在的一句話是,當時比較年輕、比較簡單、比較天真,沒想過那些。但是我想人生的經歷,不可能再回過去,總是把人生的經歷能夠進行積累,我是覺得運營商這7、8年的時間,我深刻地認識到一點就是跟客戶的實時相關對我們有多么重要。雖然現在比起互聯網,大家都不太看得起電信運營商,但是我們想想200多年來從貝爾發明電話,到移動電話,這是最強大的商業模式,電話斷的時候排隊都要給它交費。今天的運營商在提供無所不在的網絡的時候,我們每一個產品的經營者都要利用這樣的網絡,利用互聯網大數據的發明和創造,能夠實時感知客戶。所以,我覺得未來每一個企業都可以成為一種運營商,玉鎖可能會成為燃氣的運營商,TCL可能會是我們的客廳的運營商,因為每個人在客廳里看你的電視。所以,這個時代正在到來。
賈躍亭提問劉積仁:大健康產業如何通過跟互聯網的結合,跟移動可穿戴的結合,甚至人工智能的結合,如何進入下一個互聯網生態時代?
劉積仁:今天很多互聯網要進入醫療,事實上,醫療有幾個很重要的,十分難于解決的問題,而且是永遠解決不了的問題。第一,優秀醫療資源的缺乏,這個資源的缺乏不是供應多少數,是所有的人都要找到人群里最好的,它是一個比例,就是我要找第一、第二。第二,分布十分不均勻,醫生本身個性化很強,導致醫療效率十分低,一個醫生用面對面的時間可能是一天看30-40個人,但他不可能服務于全部的人。所以未來互聯網可穿戴,人工智能等技術應用的目的,是讓優秀的醫生能夠普及到每個角落,我認為這是一個大的趨勢。事實上IT技術能夠實現拷貝,大量拷貝優秀的人,讓水平差一點的社區的、基層的、農村的醫生不犯最基本的不應該犯的錯誤。這一點,就把基層的醫療水平提高了。
醫療質量的提高在于掌握精準的數據,今天的醫院是數據孤島,醫院和醫院之間沒有連接,醫院的科之間都不怎么連接。未來是個性化和精準的醫療時代的到來,這個時候穿戴,傳感的技術,更多的獲取生活方式,不是到了醫院才有了這些信息。醫療有一個很大的特點,最終一定是本地的服務。買東西可以不在乎供貨人在什么地方,而醫療服務最終一定是本土的。本土本身服務網絡和系統,一定會成為這個城市一個最重要的基礎設施,而在這方面我們需要物聯網、可穿戴、互聯網的支持。
(編輯:富文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