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2016年9月2日電 /美通社/ -- 《尋衣問道》 -- 馬可找尋最有故事的手作衣裳。活動征集方案剛剛發布,一直到9月中旬,之后就會展開入圍衣服的篩選,和衣服背后故事的挖掘。本次征集活動集結了包括中華網、無用生活空間和中國國家地理-地道風物在內的三方主要力量,互聯網媒體與傳統媒體優勢互補,精英文化品牌與大眾傳播平臺相互借力。
作為主辦方之一和開展征集活動的網絡平臺,中華網希望能夠通過這樣一次具有開創性的活動,喚起人們對封塵往事的記憶,并通過自身的網絡平臺優勢將這樣的記憶匯聚成一部家族興衰傳承的記憶史,一部中國人的情感史,讓廣大網友能夠在一件件手作衣裳和一段段家族故事面前感知祖輩的勤勞樸實和默默無言的關愛。
由于此次活動面向全球華人開展,中華網更是可以依托自己多語種平臺的優勢向廣大海外華人傳遞活動信息,征集他們那一件件有著別樣傳承故事的手作衣裳,喚起他們作為中華兒女的愛國戀家之情。
楊立丹:侗族嫁衣是對自己婚禮最好的紀念
“2007年,一家人千方百計為自己備下傳統侗族嫁衣;2015年,一場傳統的侗族婚禮在老家辦得熱熱鬧鬧。8年間,我從一個懵懂的小姑娘,變成了而今的高齡產婦。在遠離家鄉的廣州,一個屬于自己的小家在不斷變得完滿起來。每次在填寫個人資料時,‘侗族’這兩個字都讓我生出很多感慨,還有那套被精心收藏起來的嫁衣。”
期待著寶寶順利降生的楊立丹這樣回顧著自己的一段人生過往,也算是對走過人生路的一個小結。
回老家辦婚禮是對父母的一個交代
2015年4月29日,天還似亮非亮,在懷化市通道侗族自治縣的一個傳統村落里,一場地地道道的侗族傳統婚禮就拉開了序幕。新娘子很早就起床開始了梳洗打扮,母親和姑媽是有重任在身,“傳統侗族嫁衣穿起來很復雜,要穿好幾層,還要綁腿和戴銀飾,這些都得家里的老人幫著才能順利完成。”
專程從廣州趕回老家辦婚禮的楊立丹和自己的先生把這個儀式看得很重,“之所以會選擇回老家辦婚禮,其實是有很多考慮的。一來是因為我結婚很晚,辦個像樣的婚禮也算是對父母有個交代。二來呢,我在外工作了這么多年,漸漸地對生活也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想把婚禮辦得更有儀式感一些,算是開啟了自己人生的一個新階段。”
楊立丹的先生是廣東人,婚禮在那邊也沒有了什么特殊的儀式感,不過是一場熱鬧。聽完楊立丹對婚禮的想法,先生很理解,也很支持,“其實多多少少也有一點新鮮感吧,對少數民族的婚禮有點好奇”。
既然是來新娘子的老家辦婚禮,自然有些風俗習慣就跟著不一樣了,“原來是有一個新郎到新娘子家娶親的儀式,因為我先生家在廣東,這個儀式自然就免了。按照傳統來說的話,家族里最親近的哥哥要背著新娘子上花轎或者花車,迎親隊伍要吹吹打打地回到新郎家。在這個過程中,新娘子是不能被陽光照到的。這也是為什么我們那邊的婚禮舉行的都比較早的一個原因了。”
選擇侗族傳統嫁衣是對生活的一種理解
站在人生的一個節點上,楊立丹自然免不了要回顧一下自己還不算太長的人生路。
出生在偏遠的山區,上學成了很多孩子走出大山的一條并不算平坦的“捷徑”,楊立丹也不例外。“那時候家里三個孩子都要上學,父母很不容易,可是他們還是堅持讓我們進入當地最好的學校讀書。我母親是地地道道的家庭主婦,父親靠著自己的不斷努力進入水電系統工作,即便如此,把我們姐妹三個人送進大學讀書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楊立丹大學畢業那一年,趕上大學擴招,大學畢業生的“鐵飯碗”沒有了。雖說學校還是會介紹一些工作機會,她最終還是選擇了到外面的世界闖一闖。只身一人來到廣州的楊立丹由于一個偶然的機會進入了服裝設計行業,從項目助理做起,最后一直做到了部門經理。
與服裝設計接觸久了,特別是在與一些資深設計師的討論中,楊立丹開始認真思考很多東西,關于服裝,關于職業,關于生活。思考讓這個山區出來的小姑娘開始漸漸成熟起來,對很多東西有了自己的看法。
穿上一套傳統的侗族嫁衣,回老家辦一場熱熱鬧鬧的傳統婚禮,這樣的想法便漸漸開始在楊立丹的心里扎下了根。
工作三年后,楊立丹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父母,并開始為籌辦嫁衣存錢。“那個時候我已經開始工作了,可是妹妹還在上大學,我和姐姐還要幫著父母供妹妹上學。一套侗族傳統嫁衣要花費2000~3000元左右,再加上其他首飾,差不多就要6000元左右了。這個數目對于那時的我家來說可算是一筆不小的數目了。”
即便價格不便宜,父母還是全力支持了楊立丹的想法,“早在我大學畢業的時候,父母就開始擔心我的婚姻了,準備著有朝一日要為我舉辦一場像樣的婚禮。從小離家求學,家人不在身邊照顧,這讓內心柔軟的媽媽對我這個女兒有著深深的愧疚。”
2007年,楊立丹買下了一捆做嫁衣要用到的全手工的面料,花了250元。當制作一身嫁衣真的進入日程之后,家里人才發現能做一身傳統嫁衣的人已經很少了。“媽媽開始四處打聽,看看哪里還有掌握著這門手藝的人。最后,終于在其他的鄉鎮里找到了能做裙子的手藝人,這才專門訂做了一條裙子。上衣是隔壁村的楊姓老人幫著做的,現在老人已經六十多歲了,跟我家還有點親戚關系。衣服從開始找人做,到最后完成花了將近兩年的時間。買布、找人、量身、試穿,雖然很繁瑣,但是我還是堅持要把它做出來。”
2007年底,楊立丹終于拿到了這套“私人訂制”的嫁衣。
一套侗族嫁衣穿起來也不是一件輕松的事情,上衣、裙子、綁腿和頭飾穿戴起來都有規矩。上衣要根據不同的季節來看要穿幾層,我那時是穿了三層。每一層衣服的顏色不太一樣,但是大小卻是一樣的。用來綁腿的帶子的編法也是不一樣的,不同纏繞方法出來的圖案是不一樣的。
作為侗族姑娘的一份自信
“當年,媽媽結婚的時候正好趕上了咱們國家‘破四舊’,根本就沒有這樣的嫁衣可以穿。經過幾年的困難時期,原本留下來的那些老衣服也大多被拿出來穿破穿爛了。現在很難再找出幾件來了。姐姐和妹妹結婚的時候,也穿了侗族嫁衣,可是沒有太多講究,那幾年也沒有多少人覺得這樣的嫁衣有多好。”
近年來,像楊立丹這樣希望能穿著傳統侗族嫁衣出嫁的女孩子漸漸多了起來,她覺得這是因為現在文化越來越多樣,很多少數民族文化的東西也能凸顯出自己的魅力來了。“上學時,班里八成以上的孩子都是侗族人,大家都覺得沒什么。后來到了外面上大學和工作,身邊的少數民族姑娘越來越少。一開始自己還覺得承認自己是侗族女孩有些不好意思,經過了這些年,現在反而覺得挺有意義的。”
年輕人開始關注侗族服裝是很好的事情,對侗族服飾的需求也越來越大。掌握這門手藝的人卻很少,雖然現在有很多人開始進入這個行業,“要真正改變現在這種供不應求的狀態還是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的。”
前一段時間,退休在家的父親覺得城里的生活太枯燥了,便帶著母親一起回到了鄉下,把老房子整修了一番,又可以跟街坊四鄰喝茶聊天了。
父親回到老家住,楊立丹就想著能給他找人做幾身侗族衣服穿,順便也給自己家先生做一身。“結婚時,他的衣服是臨時從相親那里借來穿的,也不算很傳統的侗族傳統服裝。我在準備自己嫁衣的時候,還不知道他在哪兒呢,更別提會給他準備結婚穿的衣服了。”
而今,楊立丹的那套嫁衣被她寶貝似地收藏著,“這樣的禮服平時是不經常穿的,只有在節慶的時候或者村里面有人家辦喜事的時候才會拿出來穿。衣服染色都是用的天然染料,容易褪色,也就不能經常拿去洗。將來,我是打算把我這套衣服留給自己的孩子的,可是前提得生個女兒呀。其實不管是女兒,還是兒子,我都想把侗族一些傳統的東西交給他,這也是我這個侗族女兒的一份責任吧!”
故事敘述/楊立丹
文字整理/楊紅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