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屆中荷乳業研討會在荷蘭召開
荷蘭瓦赫寧根市2016年9月21日電 /美通社/ -- 9月19日,由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荷蘭乳業協會主辦,荷蘭皇家菲仕蘭公司協辦的“第三屆中荷乳品產業鏈食品安全保障研討會”位于在荷蘭瓦赫寧根大學召開。來自主辦方及國家乳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中國農業大學、北京大學、荷蘭乳品管理局、荷蘭皇家菲仕蘭的代表和專家,就中荷乳品行業現狀與發展方向、產業鏈合作、產業鏈監管、營養化與功能化發展趨勢等進行了交流。其中,中國乳品監管新政引起荷方高度重視,雙方就此話題進行了深入、務實的探討。
為落實國家領導人2014年對荷蘭進行國事訪問時就擴大荷蘭乳品對華出口、荷蘭參與中國現代化農業進程等方面取得的成果,主辦方于2014年、2015年分別在荷蘭、黑龍江哈爾濱舉行了第一屆、第二屆“中荷乳品產業鏈安全研討會”。中荷兩國專家相互交流與學習,為提高兩國乳業全產業鏈的生產效率、質量與安全水平等出謀劃策,影響深遠。
第三屆研討會旨在延續和深化前兩屆研討會的成果,更加務實地分享和研討當前中國乳品行業最新動態及與荷蘭模式的比對和借鑒,尤其是邀請到中國乳品相關法規與標準起草審定人等權威專家對近期廣受關注的監管新政和新趨勢等進行宣講和解讀,增進乳品進口國和出口國在市場準入和需求方面的了解、理解與配合,進一步推進中荷乳業合作與乳品行業健康發展。
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理事長孟素荷在會上談到,乳品是中國所有食品進口中最大的一部分,2015年占到一半以上,目前仍在增長。荷蘭是中國乳品進口最重要的國家之一,乳制品工業發展歷史悠久、經驗豐富。中國乳品相關法規和標準的制修訂對荷蘭乳品出口關系重大;而具有140多年傳統的荷蘭乳業管理的先進理念及養牛戶共擔風險的荷蘭奶業發展模式,對中國乳業的發展具有很強的借鑒,是中國乳業“向前看”的重要部分。
荷蘭皇家菲仕蘭全球乳業發展總監尚昊哲(Atze Schaap)說,“中國乳品行業在食品安全水平和行業整體發展方面都向好,乳品行業格局和監管措施正在發巨大的變化。荷蘭乳業有優秀的傳統和經驗,但不能固守傳統而要積極地‘往前看’,更深入地了解市場,才能更健康、可持續的發展。我們需要了解中國乳品行業最新的動態和需求,也十分樂意繼續和中國分享荷蘭的模式和經驗,互相交流互相促進。”
國家乳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姜毓君在會上重點介紹和解讀了中國政府近期推出、被稱為“史上最嚴”的奶粉新政 -- 嬰幼兒配方乳粉產品配方注冊管理辦法。中國嬰幼兒配方乳粉市場品牌眾多,2015年3月統計近1900個,并且數量還在持續增加,這個數字遠遠高于國外,且大多數沒有營養作用上的明顯差異。姜認為,企業以無實質性創新和變化的不同配方產品在不同區域、不同渠道的營銷為重點,難以更好的保障其眾多品牌產品的質量安全。配方注冊管理辦法應運而生,從2016年10月1日開始實施,預計一年左右的過渡期結束后,境內100多家生產企業和境外70多家生產企業在中國銷售的嬰幼兒配方奶粉都需要先通過配方注冊。
姜毓君強調嬰幼兒奶粉配方注冊“合規性是基礎,科學依據是支撐。”科學依據包括試驗資料、國外法規標準、科學文獻、營養指南、營養數據(母乳數據等)資料、長期上市食用安全歷史資料等。就“統一企業申請注冊的同年齡段產品配方應當具有明顯差異,并有科學依據證實,每個企業不得超過3個系列9種產品配方”這個最受從業人員關注的規定,姜解釋“明顯差異”可從三方面體現:第一、配方和差異性的基礎為母乳研究情況,第二、主要原料宏量營養素組分,第三、可選擇性成分營養特性的選擇。而對“科學依據”的解釋則為:第一、要與母乳數據的比對,第二、嬰幼兒喂養試驗(針對性動物試驗)或有關文獻,第三、其他研究文獻。這對生產企業的母乳基礎研究、研發、創新等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從長遠看,將推動企業整體質素提升和行業健康發展。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任發政教授介紹了中國乳品工業的發展趨勢。他認為,中國乳品主要生產和主要消費區域不重合的現狀很難改變,隨著冷鏈物流鏈建設的完善,未來乳制品將向低溫化發展;由于中國有70%的人處于亞健康狀態(肥胖癥、糖尿病、高血壓等),乳制品由特殊消費品轉變為普通食品,未來轉變為功能食品基料,國內乳品企業也積極調整結構與方向,已向營養、功能化發展。同時,中國乳企積極實行“走出去”、“本土化”、“國際化”并行戰略,一方面拓展奶源基地,學習技術與管理,一方面努力保護現有的生鮮乳供給能力,同時利用國際資源,增大消費。
在研討會中,荷蘭乳業協會執行會長 Tjeerd De Groot先生、瓦赫寧根大學Kasper Hettinga 先生還分別從荷蘭乳制品領域的合作、乳品深加工的技術和工藝等角度分享了荷蘭的案例和經驗。荷蘭皇家菲仕蘭質量事件和危機管理總監Geke Naaktgeboren女士重點介紹了荷蘭乳品監管模式及政策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