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极品粉嫩在线播放,国产美女精品视频线播放,亚洲 最大 激情 欧美 在线,日韩欧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不卡

張榕博:中國經濟保持雙重向好 “溫調”后期待政策發力

來源:中國日報網
2017-01-14 08:58:31

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經濟走勢的一舉一動如今都牽動著世界的神經。去年,伴隨世界經濟趨冷,一種中國經濟“失速”、“硬著陸”的論調也甚囂塵上。然而,2016年前三季度,中國經濟不僅保持住了6.5%的增速,而且同時進行了經濟結構轉型和新舊動能轉換。2017年,有了雙重向好的基礎,中國經濟將迎來深化改革全面推開帶來的新上升動力。

張榕博:中國經濟保持雙重向好 “溫調”后期待政策發力

是否6.5%就是中國“十三五”時期的經濟增長底部,這場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未來走向的爭論,由于人民幣匯率波動、樓市泡沫加劇、實體經濟數據下行等等“空頭”的炒作,漸漸鑄成了今年下半年“中國經濟崩潰”觀點的所謂種種理由。

但此類觀點過去幾十年來并不新穎。自新中國成立以來,預言中國經濟下滑甚至崩潰的西方言論已然有四、五次,但每次都是被“打臉”。

做空中國經濟向來有這幾層動機:比如一些西方投資者希望夸大中國經濟問題,攪動資本市場獲利,或者一些學者向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發難,獲得學術關注乃至聲譽。還有一些西方學者,他們在分析中國之前只拿到了數據,卻對中國國情一無所知。

事實上,針對中國的經濟預期下降,乃至得出中國經濟崩潰的學說,都是由于一些經濟學中的要素指數出現下降而得出推論的。例如,2010年以來我國人口撫養比回升,勞動力數量減少,人口老齡化進程加快,居民儲蓄率下降,投資和資本積累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減弱,人工、生態、技術與資本成本提高等等。

但是,這些要素并不構成中國整個經濟體向好與否的關鍵,而國民經濟健康發展其實另有一套數據支撐。

面對全球經濟形勢趨冷,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以及今年世界多個“黑天鵝”事件爆發,中國經濟基本面始終保持穩定,特別是下半年,工業用電量、發電量、貨運量指標均明顯好轉;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名義增長10.4%;全國居民人均收入的實際增速高于人均GDP增速;民間投資增速比1—8月份加快0.4個百分點;城鎮新增就業1067萬人,提前一個季度完成全年預期目標。上述指標不僅表明中國經濟的主導面并不受到外部環境決定,而且從內部來看,中國經濟全年的表現還要好于預期。

事實上,唱衰中國經濟對當下的世界經濟并無利好。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數據,中國經濟對世界GDP的貢獻率為17.3%。如果沒有中國,這一貢獻需要從IMF的2016年世界經濟增長預測(3.1%)中剔除,世界經濟增長率將被拉低至1.9%,也就是說全球經濟將陷入衰退。

不僅如此,沒有中國,資源型經濟體(包括澳大利亞、新西蘭、加拿大、俄羅斯和巴西等國)都將受到重創。作為有著巨大資源需求的超大型經濟體,中國已經改變了上述國家經濟走勢。

可以說,在傳統市場,由于市場的需求旺盛,中國已成為歐美以及東南亞商品、技術與跨國并購市場的主要帶動者。

這個時候,唱衰中國經濟顯然沒有市場,反而研究中國經濟能夠應對世界多變形勢,企穩向好更具全球意義。

在去年11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中國-中東歐國家經貿論壇時曾表示,中國經濟能夠戰勝各種困難,保持穩定增長并加快轉型,靠的是我們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堅持適度擴大總需求,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增強內在發展動力。

而這層表態其實在告訴世人,中國當下的態勢與預期目標是基于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潛在增速有所下行背景下的預期而設定的。換句話說,中國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邁向中高端水平并不是意外,而是積極合理的政策推動,與經濟預期。

拋開與經濟增速相關的一系列數據,當前經濟結構轉型和新舊動能轉換相關數據的變化顯然對判斷中國經濟中長期走勢更具參考意義。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盛來運曾表示,當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積極進展,新的動能在加快成長,因此“穩”的基礎有所加強。前三季度原煤產量、商品房待售面積,企業成本和資產負債率都有所下降。與此同時,國內產業結構繼續升級。前三季度服務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比去年同期提高1.6個百分點,高技術產業增加值、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增速快于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

在今年11月-12月期間,中國的濟南、青島、南京分別舉辦了三場高規格的智能制造大會,由此吹響了中國制造向智能化轉型的集結號。而前三季度,中國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對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達到20%以上;前8個月,工業機器人產量同比增長30%以上。

因此,隨著去庫存、去產能在控制區間內穩步推進、傳統產業調整深化,基礎設施投資、新經濟、新技術發展及時補位,2016年我國宏觀經濟實現了運行平穩,出現了“雙重向好”的新格局。

值得一提的是,這樣的經濟運行形勢在2016年溫和調整過后,2017年或將迎來進一步擴大供給側改革。而為實現到2020年,實現GDP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標,許多機構預期,十九大將出臺更多政策利好。那時,人們擔心的經濟下行不論是不是“政策底部”,其實已然過去。

必須澄清的是,今天世界經濟如果沒有中國經濟的帶動,將會陷入更大的困境。唱衰中國的論調今天等同于唱衰全球經濟的最大引擎,這樣做必然適得其反。

(作者:張榕博 資深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