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銀行業交出“發揮穩定”的一季度成績單后,4月23日,央行行長周小川在IMF網站發布的公告中表示,因工業企業的盈利已得到顯著改善,銀行業的資本和準備金保持充足,中國完全有信心預防和消除系統性金融風險。但值得注意的是,在這個信心滿滿的發聲背后,我國企業在過去近十年間因高杠桿劇烈擴張留下的高債務問題仍不容忽視,這個“后遺癥”已隨著一些企業的債務違約刺痛金融機構。
重申金融業風險可控
其實周小川的此次表態,與此前常聽到一句話非常近似,就是“金融風險可控”。據央行同日發布的消息顯示,周小川是在日前出席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第35屆國際貨幣與金融委員會(IMFC)系列會議時發表的講話,之所以“中國完全有信心預防和消除系統性金融風險”,一個重要支撐就是銀行業仍保持著較強的風險抵御能力。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員董希淼以凈利潤、撥備覆蓋率、不良貸款率等主要指標分析稱,2016年銀行業較好地應對了挑戰,資產質量好于預期,風險抵御能力較強。
今年一季度,銀行延續了穩定的發揮。4月21日,銀監會披露了一季度銀行的經營情況。初步統計,一季度銀行累計實現凈利潤4933億元,同比增長4.6%;不良貸款率1.74%,比去年同期下降0.01個百分點;商業銀行損失抵補能力比較充足,3月末貸款損失準備金余額2.8萬億元,撥備覆蓋率178.8%。另一個支撐則是工業企業的盈利改善。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1-2月,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同比增長31.5%,增速比上年12月加快29.2個百分點,比上年全年加快23個百分點。
需警惕企業高債務率
然而對金融風險的判斷,并不能“由面及點”一概而論。雖然我國完全有信心預防和消除系統性金融風險,但在一季度經濟金融形勢分析會上,銀監會仍舊提出,要更加主動地防控金融風險,包括信用風險、流動性風險、交叉金融業務風險、理財和代銷業務風險、互聯網金融與信息科技風險等。針對這些風險,銀監會也在近期對銀行密集下發指導文件。
此外,還有一個可能更令銀行感到惶恐的“地雷”,就是企業的高負債率。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6月,中國企業債務規模118.8萬億元,為GDP的167.6%,是全球之最。釀成的后果,便是很多企業大量向銀行借債后卻無力償還。
北京科技大學金融管理學院金融系主任劉澄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當前的企業債務率確實很高,尤其有一些國有企業,不僅債務率偏高,所在行業盈利也沒有明顯改善,甚至有進一步惡化的趨勢,在這一點上,風險會逐漸積累。
避免監管“一刀切”呼聲再起
因此,降低企業杠桿率已迫在眉睫。具體到操作層面的一個表現,就是央行堅持維持市場資金面的緊平衡狀態。周小川曾明確表示,全球的貨幣寬松已經步入尾聲。在上周末IMFC的會議上,他重申中國未來貨幣政策仍將保持“穩健中性”,將努力在穩定增長以及去杠桿、防止資產泡沫、抑制系統性風險累積的任務之間尋求更好的平衡。除了收緊資金面,監管層還采取債轉股、加快股票市場直接融資、規范銀行委外等方式幫助企業去杠桿。
但市場也出現了一些不理性行為。近日,在監管高壓下,銀行在收縮委外業務方面加快了速度,讓此前在委外業務粗放式擴張中“受寵”的債市和公募基金變得很“受傷”。
劉澄表示,最近監管出臺的一系列動作相對有點猛烈,企業之前已經形成的龐大負債,不是一朝一夕能解決的。他進一步分析稱,正所謂“船大難掉頭”,對于我國現有的龐大金融體系,不應突然剎車轉型,這可能造成新的金融風險。監管機構政策出臺要更多符合市場管理,強調市場運作,給機構更好和充分的操作空間與調整過程,通過微調不斷增強金融體系抵御風險的能力。北京商報記者閆瑾 程維妙
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