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推進全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狠抓“三去一降一補”,既是山東對中央全面深化改革戰略部署的貫徹落實,也是自身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
2012年以后,作為國資大省,山東省管企業整體利潤“斷崖式”下滑。一些企業虧損嚴重,扭虧無望,拖了省管企業整體效益的后腿。
“僵尸企業”是全省經濟最大的出血點,去產能是山東經濟繞不過去的坎。面對嚴峻挑戰,山東怎樣啃這個“硬骨頭”?
勇于擔當敢碰硬
改革從哪里動刀?這個問題最考驗地方領導的魄力和擔當。山東省國有企業去產能、處置“僵尸企業”,專挑最硬的骨頭啃。山東省屬國有企業的七成以上資產分布在煤炭、鋼鐵、機械制造、化工等傳統領域,大多處于價值鏈底端,產能嚴重過剩。在煤炭行業,山東能源集團所屬的肥礦集團是全省最大的“僵尸企業”,企業資產負債率達150%,職工10個月沒發工資。在鋼鐵行業,山鋼集團連年虧損嚴重,2016年在行業整體盈利的情況下仍繼續虧損,面臨巨大的“活下去”的壓力。
山東省分管國資副省長王書堅告訴《經濟日報》記者,這兩大企業,包括很多全國有影響的大企業,正在嚴重失血。這些“硬骨頭”之所以硬,一是因為塊頭大,二是因為在過去多輪改革中,都沒有觸動和解決機制體制等核心問題。中央出臺了各項配套政策,這個難得的窗口期不容錯過。各市、各行業也都瞄準了自己的“硬骨頭”,不畏難,不避險,不繞路,敢于擔當,敢于碰硬,扎扎實實推進“三去一降一補”。
數據顯示,山東省國資委共清理出所屬“僵尸企業”321戶,累計掛虧403.8億元,涉及職工12.1萬多人。根據實際情況評估后,確定3年內分批妥善處置。到目前,2016年第一批125戶“僵尸企業”已處置完畢,妥善安置了職工,累計消滅虧損源20多億元。
去年,山東提前完成了去產能任務,省管企業中虧損企業虧損額同比減少141億元。省管企業中,山鋼集團、兗礦集團、山東能源列入壓減計劃的高爐、礦井全部停產。其中,山東能源集團退出26對礦井、產能1038萬噸;列入年度計劃的59戶“僵尸企業”有48戶完成處置,大額虧損企業同比減少16戶、減虧29.8億元,集團整體實現了盈利。山東鋼鐵集團處置完成19家“僵尸企業”,累計止虧約3471萬元。這兩家企業一家盈利,一家止虧。啃“硬骨頭”最艱難,但也讓人很有成就感。
省管企業大手筆去杠桿。山東能源、山東黃金、兗礦集團、山東高速4戶企業與金融機構開展了總規模810億元的“債轉股”合作,企業財務杠桿明顯下降。推進實施國有劃撥土地作價注資政策,預計將為省管企業增加資本金400億元,降低總體資產負債率近2個百分點。
降成本、補短板也交出了理想的成績單:去年省管企業百元收入人工成本由上年的11元下降到9元,百元收入銷售費用、管理費用同比分別下降0.26個、0.24個百分點。出臺激勵政策,引導企業加快培育新興技術、新興產業,補齊創新短板。省管企業新增國家級科研項目8項,新建國家級技術中心1個,2016年科技支出81億元,增長8%。
平衡利益解難題
啃“硬骨頭”涉及方方面面利益的重大調整。一些企業長期停業,資產管理混亂,長期積累的問題紛繁復雜,不同利益主體的各種訴求交織在一起。要突破這些難點,首先各級領導必須高度重視,迎難而上。
山東省委、省政府認真落實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主要領導靠前指揮,有關部門緊緊跟上,以破解難題、推進改革為目標,對棘手問題拿出解決方案,化解了過去積累多年未能解決的大量難題,為全省改革開山鋪路。在處置“僵尸企業”中,山東省嚴格遵循市場化原則和法律法規。政府積極協調,做好工作,但介入不越權、不包攬,厘清權限邊界,勇于承擔自身職責。
“僵尸企業”處置,金融債權處理和職工安置是兩大共性難題。
金融債權這道坎過不去,所有問題無從談起。肥礦的債務重組方案,出資人與債權人兩方坐下來,艱難談判41輪,才獲得金融債權人大會通過。
對于“僵尸企業”,山東省盡可能多兼并重組、少破產清算,讓企業殘存的優質資產實現價值,以此實現各方利益最大化。同時與金融機構共同面對現實,既最大限度保護信貸資產安全,又按照市場規則平等協商使金融機構適度承擔貸款失誤帶來的責任,尋求各方利益的平衡點。
職工分流安置事關穩定,在改革攻堅中必須穩妥處理。山東省堅持把職工利益放在首位,依法操作,把各方面能享受的政策全部交給職工,幫助職工算清明白賬,讓每一個職工自主作出走和留等多種選擇。裁撤機構,先從上級企業做起;裁撤人員,先從企業干部和管理人員開始,最大限度保護職工利益。同時做好思想工作,避免職工過高要求或非理性舉動,影響改革大局和自身利益。在山東改革攻堅階段,省管企業信訪量2015年同比下降29%,2016年同比下降36.9%,說明改革得人心。
尊重市場規律依法依規操作,減少了后遺癥,提高了改革效率。山東省國有資產投資控股有限公司是省政府出資設立的國有資本運營公司。山東利用這個資產總額突破500億元的平臺,大批量處置“僵尸企業”。公司黨委副書記、董事劉正希告訴記者,公司在“僵尸企業”處理中,始終堅持市場導向,對每一家企業,都聘請行業專家進行價值研判和戰略分析,確定科學合理的實施方案。
摁實壓緊防反彈
過去的很多改革沒有觸及企業的核心問題。改革,反彈;再改革,再反彈。這一惡性循環,在一些“僵尸企業”中反復上演。這輪改革,怎樣打破這一循環?
核心問題是企業機制。王書堅認為,這一輪國企改革,要在轉化企業體制機制上下功夫,實現國有體制、民營機制和有效激勵的有機結合。
過去多輪改革,都曾以解困為目的,對困難企業進行改革、幫扶。但改革過去,體制依舊,上級部門或企業仍然像管機關一樣管企業,企業領導還是把自己當官員,企業又慢慢回歸到對市場信號反應遲鈍的窠臼中。
這一次,山東通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大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跳出了一地一企、為困難企業輸血卸包袱等微觀問題,而是著眼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大局,清理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不健康因素,重塑市場環境和機制。
山東省在去產能、處置“僵尸企業”中,組織行業專家團隊認真分析論證,對癥下藥。盡可能采用兼并重組等手段,讓企業重新獲得造血功能。改革重組中形成的新企業,山東一開始就為其建立全新的現代公司治理機制,防止穿新鞋、走老路。對于無法形成核心競爭力的企業和資產,通過轉讓、破產等剝離退出。一位省政府領導打比喻說,“我們給企業提供的是改革‘套餐’”。
肥礦重組后形成的新公司,經測算人均年商品煤產量可超過900噸,這樣在全國煤炭行業中就有了核心競爭力。今年頭2個月,該公司已實現盈利1.26億元。山東省絲綢集團有限公司曾累計欠發職工工資、生活費等近3億元。通過對其下屬企業破產、重組、職工分流,建立了全新的公司治理機制,實現了扭虧為盈。
采訪中,從政府官員到企業領導,從研究人員到企業職工,都認為鞏固改革成果,防止舊機制反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大家都堅信,改革的大氣候,改革對人們思想觀念的沖擊,是鞏固改革成果、防止舊體制機制反彈的最好防火墻。
新一輪山東國企改革,開端良好,成果喜人。但改革還在路上,面臨的挑戰依然嚴峻。今年,山東將深入推進“三去一降一補”,推動落實濟鋼產能調整和山鋼轉型發展,高標準建設日照鋼鐵精品基地,落實鋼鐵煤炭去產能五年計劃,推動省屬鋼鐵煤炭企業扎實完成年度目標任務。進一步開展“僵尸企業”處置和虧損企業治理,落實“僵尸企業”處置和大額虧損企業治理三年工作目標,力爭2017年再處置124戶“僵尸企業”,虧損企業虧損總額減少到2015年的一半以下。
(經濟日報調研組成員:徐立京 單保江 許紅洲 王金虎 鄭 彬 本文執筆:單保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