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時代,網絡媒體不僅成為了新聞報道的主力軍,也扮演著監督者的角色。網絡媒體所顯示的輿論監督力量,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社會風氣的好轉和官員的廉潔高效,是值得肯定的。
然而,筆者發現,近年來,不少網絡媒體“劍走偏鋒”,以負面新聞吸引眼球,以不實報道激起網民的憤怒,甚至含沙射影地給予民眾不良暗示,擾亂社會秩序,敗壞社會風氣。比如,近日有網絡媒體爆出某地中考第一名與一名男生牽手的照片,暗示該女生是“情場學業兩得意”的人生贏家,引得網上自稱“單身狗”的單身青年一片調侃。然而,不久就有網友上傳照片澄清:這只是學校組織的一次活動,參與活動的男女同學都是牽手的。
又比如,前段時間網絡上罵聲一片的“鄭州現《人民的名義》窗口”。從圖片上確實可以看出,鄭州市社保局有的窗口過低,來辦事的人站也不是,蹲也不是。網友稱,這樣的窗口和《人民的名義》演的一模一樣。這篇報道很快被多家媒體轉載,更有人在微博上呼喚“達康書記”來管管。
然而真相如何呢?鄭州市社保局工作人員回應,近日由于該市正在更新社保卡,前來領取新卡的人較多,一些群眾自己將椅子拉到了后面,所以才出現網上爆料的畫面。也有網友證實,確實是群眾自己把窗口的椅子搬走了,而非社保局有意為之。
時效性是新聞報道的追求,真實性是新聞的生命。自媒體人和新聞從業者單純為了流量、點擊量和話題量斷章取義甚至扭曲真相,是為人所不齒的。
網絡媒體監督是把雙刃劍。以網絡為載體反映民意、表達民聲越來越活躍,來自民間的網絡媒體監督越來越強大,針對政府官員和相關部門的監督越來越集中,這是好事。但大量的反面例子為我們敲響了警鐘,不能放任部分媒體在網絡上大放厥詞。這匹脫韁的野馬,必須要回到正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