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7月7日電(記者 陳姝)2010年,中國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第一的制造大國。“中國制造”從體量上已經發展到世界前列,但從結構來看,依然是用低價資源換取制造業價值鏈的底端,在研發、設計、創新,特別是高端制造方面還有提升的空間。針對這些問題,“中國制造2025”規劃就是要推動我國從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轉變。
在制造業轉型過程中,工業設計越來越受到關注和重視。工信部2010年頒布的《關于促進工業設計發展的若干指導意見》指出,工業設計產業是生產性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展水平是工業競爭力的重要標志之一。大力發展工業設計,是創建自主品牌,提升工業競爭力的有效途徑;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擴大消費需求的客觀要求。
在中國,有一個工業設計的頂級大獎“紅星獎”,創立11年來通過鼓勵好設計,在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和推動中國工業設計水平方面發揮著巨大的作用。近日,中國日報網記者采訪了中國工業設計協會副會長、北京工業設計促進中心主任、中國設計紅星獎執行主席陳冬亮先生,深入了解中國工業設計的發展之路和未來格局的變化趨勢。
“器以載道”——工業設計和產品是國家名片
談到工業設計對一個國家的制造業究竟有多大的意義時,陳冬亮向記者介紹說,每個國家的設計和產品都自帶本國濃郁的文化氣質。例如:美國的產品商業化氣息濃、日本的產品關注細節、德國的產品非常嚴謹,意大利的產品具有藝術氣息?!捌饕暂d道”就是指用產品設計來承載國家文化、思想、價值觀,于是產品就成為了一個國家在國際上的名片。從全球來看,各國對工業設計也都非常的重視,設立各種獎項來推動工業設計發展,例如德國的紅點、IF設計獎,美國的IDEA獎,日本G-Mark獎等等。
但是中國在2006年之前并沒有工業設計的獎項。當時很多中國的企業在制造和設計方面已經異軍突起,急需“走出去”,到國際舞臺上展示和交流,一個比較好的途徑就是參展和評獎,例如,2005年聯想就一舉榮獲了德國紅點獎。通過這些可以看出,一個重量級的工業設計獎項既是中國制造的需求,也是中國企業的需求,同時也是借鑒國外推動工業設計發展的一種舉措。
于是,2006年,在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的支持下,由中國工業設計協會、北京工業設計促進中心、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新經濟導刊》雜志社共同發起中國設計紅星獎。旨在通過設立獎項來宣傳設計的價值,傳播設計的價值,評價設計的水平,引導設計的發展。同時通過產品和國際專家的評審,讓世界認識到中國產品的品質和價值。
“震驚世界”——紅星獎見證工業設計發展
有著11年歷史的紅星獎可謂是中國工業設計發展的一個縮影和見證。陳冬亮透過紅星獎的參展情況,從五個方面介紹了工業設計發展的速度和趨勢。
第一,工業設計產品數量大大增加。2006年參評紅星獎的只有200家企業的400件產品;而到了2016年,共有1657家企業的6250件產品參評。十年來,參評企業和產品的增長率達到了720%和1400%。
第二,工業設計越來越普及和國際化。參評者從最初的來自以北京、廣東、浙江等設計發達省份為主,發展到如今遍布全國34個省市和地區;更有來自全球33個國家的企業參評。
第三,工業設計和科技結合更緊密。參評產品由最初的日用消費品占比超過70%,到近年來裝備制造占比超過50%。機器人、3D打印產品、VR產品的數量顯著上升,高鐵等軌道交通產品每年也以最新產品參評。例如,2016年,中國中車的“時速350公里中國標準動車組”榮獲至尊金獎,代表了中國創新設計的最高水平。裝備制造占比的提升反映出中國近些年來在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智能制造等方面的產品設計已經在國際上占有了一席之地。
第四,企業正成為創新的主體。評獎初期,院校和企業比例大概是1:2,現在是1:4,也就是說80%是企業參賽,說明我國企業創新主體意識和設計研發與成果轉化能力逐步增強。
第五,中國設計水平震驚世界。紅星獎參照國際評獎標準,國際和國內專家各占50%。許多國際設計專家評委最初對中國制造的印象還停留在低端產品上,但在評審現場他們看到中國的高鐵、汽車、超高速計算機這種世界級的制造都感到非常的驚訝,刷新了對中國制造的印象。紅星獎相當于一個對外展示的窗口,反映了中國制造業發展的先進水平。
“后發優勢”——科技+工業設計助推中國制造
近年來,在供給側改革,消費升級的大背景下,中國制造迫切需要轉型升級,以滿足用戶對產品更智能和人性化的需求。工業設計和科技的結合也就成為了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推手。陳冬亮認為,工業設計有兩個本質,一是好看,二是好用,這兩點都很好的詮釋了消費升級?!昂每础斌w現的是文化價值,解決精神需求;“好用”體現的是科技價值,解決物質需求。
“科技對工業設計的影響是雙向的”,陳冬亮說。首先,科技的發展對工業設計提供了支撐和保障,讓創意得到了更大的提升;同時,由于科技的發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所以怎么讓工業設計和科技產生良性互動,把科技的成果、想法、創意最終轉化成能滿足人們需求的實用產品,是對當代工業設計的新挑戰。
陳冬亮坦言,工業設計是我國制造業原來的弱項,但科技和互聯網的飛速發展為我國的工業設計提供了后發的優勢。目前市場上很多互聯網智能產品,國外設計師都不一定很熟悉,我國設計師卻可以設計并投入生產制造,這說明科技帶給中國制造的既是機遇,又是挑戰。應該把這種后發優勢發揮到最大,同時學習和借鑒國際成功經驗,將科技和工業設計完美結合,助推中國制造的升級和發展。
最后,陳冬亮和記者探討了科技是否可以替代人這個問題,他認為,不論科技發達到什么程度,“人”始終是設計的本質。科技無法取代人的創意和思維感情,設計的核心依舊是“以人為本”。
(編輯:陳姝 富文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