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下半年國產片能否收復失地
時間進入7月。剛結束的上半年對于中國電影市場來說十分重要,在經歷了2016年電影總票房增長放緩后,今年票房能否穩中回升,成為業界關心的焦點。不過,從近日出爐的上半年中國內地電影市場票房來看,國產電影的表現并不算理想。
國產片增長動力不足
據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局的初步統計,截至6月30日,上半年票房為271.75億元,相比去年同期的245.94億元,增長10.49%。同時,影片數量也在增加,今年上半年共上映影片221部,比去年同期多36部。其中,國產片169部,同期增長17.36%;進口片52部,同期增長26.83%。
不難看出,上半年上映的國產片數量遠遠高于進口片,但票房數據卻恰恰相反——上半年國產片票房為104.60億元,占比不到四成,并且相比去年同期的131億元,還下滑了20%。相比之下,進口片票房總額超167億元,較去年同期的114億元增長了46%。
從單片票房上看,上半年票房過億元的影片達到41部。其中國產片17部,進口片24部。從單片票房成績來看,進口片依然遙遙領先于國產片——好萊塢大片《速度與激情8》以24.9億元位列上半年票房榜首,國產片《功夫瑜伽》以17.5億元的成績排在其后。在破10億元的前10部影片中,也僅有3部國產片。
從檔期票房來看,與去年多個檔期創下歷史新高不同的是,今年上半年中,只有“春節檔”和“清明檔”的票房同比有所增加,其他檔期票房均在下降。
另據1905電影數據學院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6月30日,中國內地電影市場城市觀影人次為7.81億,同比增長7.92%;放映場次達到4458萬,同比增長28.81%——放映場次的增長遠超出票房和觀影人次的增長。與此同時,記者了解到,上半年國內新增影院460家,新增銀幕2584塊,日均新增銀幕14塊。也就是說,在影院數量不斷攀升、銀幕數量也在隨之不斷增長的情況下,整體票房卻未見相應增長。
檔期和“渠道”堆不出高票房
對于上半年的電影票房數據,有業內人士提醒,總票房271.75億元中,除去服務費(即觀眾通過手機客戶端購買影票時收取的3元至5元的費用)后,實際票房產出應是254.89億元。換言之,今年上半年的票房同比增長僅為3.64%。不過,票房總體上依然實現了穩中有升,而真正令業界失望的是國產片并沒有迎來期望中的增幅。
盤點今年上半年不同檔期的票房數據,記者發現,1月、4月和5月的票房同比去年均有不同幅度的增長,6月的票房和去年基本持平,2月和3月有所下降。其中,2月以61.8億元成為今年上半年票房最高的月份,并且該月有3部過10億元的國產影片。不難看出,節假日的人口紅利仍是目前中國電影市場獲取票房的先決條件之一,不過這一條件對于票房的提升作用日益有限。記者同時發現,在“春節檔”之后,國產片再也沒出現過單片票房超過5億元的作品,其中“清明檔”和“五一檔”也都是進口片奪得票房冠軍。
對此,業界認為,今年上半年的很多國產片對檔期的依賴性很強,這也說明國產片對于自身的表現“信心不足”。實際上,期待檔期拉動影片票房這一做法并不一定奏效。中國電影家協會秘書長饒曙光表示,如今許多國產電影依然處在依靠話題贏得關注度和票房的階段,因此對檔期依賴性較強,“在‘春節檔’‘賀歲檔’等幾個較成熟的檔期,片方已經找到了與觀眾有效溝通的方法,但是在其他檔期,仍需摸索和觀眾溝通的有效方式?!?/p>
饒曙光直言,拉動票房最根本、最可靠的方法依然是過硬的影片質量。譬如近日與好萊塢影片《變形金剛5》同期上映的國產紀錄片《岡仁波齊》,雖然并未在熱門檔期上映,其體量和類型題材也與好萊塢大片完全不同,但憑借過硬的質量和良好口碑,該片目前已取得了7400萬元的票房。對此,業界認為,在觀眾對影片品質追求不斷提高的情況下,單純依靠節假日檔期的票房拉動效應顯然治標不治本,最終還需憑“內容”說話。
今年上半年票房微幅增長,也與影院數量和銀幕數量的增長不無關系。截至目前,中國電影銀幕數已超過4.5萬塊,超過美國和加拿大銀幕數總和,成為世界上擁有銀幕數最多的國家。不過,在影院從業者看來,雖然終端發展依然迅猛,然而票房整體增幅卻顯然不如過往那般理想。
“電影票房的增速已經跟不上新建電影院的數量,令很多電影院都面臨經營壓力。”這是2016年在面對票房增速放緩的情形時,不少院線行業從業者生發出的感慨。而從今年上半年看,如果票房始終保持低幅增長,加之銀幕數不斷增加,必將使單銀幕產出進一步下降。對此,行業分析人士明確表示,如果影片質量上不去,影院還停留在“靠片吃飯”的初始階段,不在精細化運營管理上下功夫,那么回報率將會持續下滑,虧損也將增多。
國產片發力還看下半年
雖然上半年國產片表現平平,不過下半年在“暑期檔”“國慶檔”以及“賀歲檔”將有大批國產片與觀眾見面。記者了解到,目前“暑期檔”已有《建軍大業》《絕世高手》《悟空傳》《戰狼2》《繡春刀2》等影片即將上映,而“國慶檔”則有馮小剛的《芳華》、大鵬的《縫紉機樂隊》,“賀歲檔”有陳凱歌的《妖貓傳》、林超賢的《紅海行動》等枕戈待旦……應該說,下半年才是國產電影全面發力之時。業內預估,2017年全國票房將達到550億元。
不過,也有業內人士對國產片在下半年的票房成績持保守態度。從7月目前的票房數據來看,過億元的國產影片僅有《逆時營救》,截至記者發稿時,影片《明月幾時有》的票房僅為5200萬元。下半年,隨著《神偷奶爸3》《蜘蛛俠:英雄歸來》《賽車總動員3》《敦刻爾克》等諸多進口大片紛紛進入國內影市,其對國產片的挑戰乃至擠壓依然不可小覷。
饒曙光表示:“2017年中國電影市場讓人揪心的是,國產電影面對好萊塢電影尤其是好萊塢式系列大片,貌似不僅沒有還手之力,甚至都沒有招架之功?!鄙虾k娪凹瘓F董事長任仲倫同樣認為,目前國產電影面臨粗制濫造、類型單一、資本驅動等問題,市場上缺少《摔跤吧!爸爸》這樣真正能打動人心、引起共鳴的電影。盡管如此,業界依然對下半年國產電影的市場表現表示謹慎樂觀,仍期待著國產片迎來市場份額的逆襲和整體口碑的翻轉。
誠如業界一年多來反復提到的“中國電影產業也面臨供給側改革”,供給數量與供給的有效性之間的關系已成為中國電影從業者必須深入思考的核心問題之一。對此,任仲倫表示:“我們尤其需要思考的是如何提高電影供給的質量、供給的有效性、供給結構的合理性,把中國電影產業的‘痛點’變成‘亮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