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伶俐與王志全來到所管理的田地查看作物生長。受訪者供圖
7月16日上午,一夜暴雨后,天氣轉晴。
崇州市隆興鎮,王志全站在田坎上,細細查看抽穗不久的水稻。在這一望無際的田野上,作為四川首批農業職業經理人的他,已經走過7年時光,管理的土地也從數十畝增加到三千余畝。如今,大學畢業的女兒,也跟著他一起當上農業CEO,一起耕耘機遇與希望。
眼下,隨著深化農業供給側改革,與《十大行動方案》的發布,四川將建立省、市、縣三級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體系,培養一大批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通過這些新型“農業CEO”,將有效解決“誰來種田”和“科學種田”等問題,有效引領帶動現代農業規模化集約化發展。
父女合作
管理3000余畝土地
年入近百萬元
“她中午的飛機,要去上海交流學習。”10日上午,隆興鎮順江村,王志全在查看水稻長勢的間隙,還時不時地看看時間,估摸著女兒快坐上成都飛往上海的航班。
如今,對全國首批農業職業經理人之一的王志全而言,除了苦心經營起來的三千余畝土地外,令他驕傲的就是自己的寶貝女兒,已經正式接了他的班,而且越做越好。
2010年,崇州開始探索并創立農業共營制,農戶以土地入股,成立合作社,聘請職業經理人經管,來實現土地要素優化配置的集中經營。彼時,在外打工的王志全返鄉加入進來。
2012年5月,他通過培訓考試,拿到首批農業職業經理人的證書。此后,合作社從數十畝田地做起,直到發展到三千余畝,一年收入近百萬元。甚至,還開了門市,經營大米、面粉、菜籽油,“都是合作社自己生產加工,還省去中間環節,成本低,百姓也吃得放心。”
未來規劃
發展稻田綜合種養
瞄準鄉村旅游
王志全和女兒王伶俐的搭檔,讓崇州市楊柳土地股份合作社、崇州市隆興志全土地股份合作社、崇州市石馬土地股份合作社3個合作社的土地,重新煥發生機。
俗話說,上陣父子兵。在他們的辛勤耕耘下,2015年,僅楊柳合作社就每畝分紅698元,實付每畝700元;2016年,楊柳合作社每畝分紅615元,“這些年只有入股的農戶,沒一戶退股的。
“種田上,我是一把好手。但其他專業方面,還得靠女兒。”王志全說,就在今年7月份,王伶俐拿到了農業職業經理人中級職稱。
“一開始是想幫父親。”王伶俐說,“大學還沒畢業,就在田地里到處跑了。如今,對這片土地更是有了不一樣的感情。”
對于未來規劃,王志全說,四川農業供給側改革在深化,新型職業農民和農業職業經理人也要向前看,“現在試點做稻田綜合養殖,之后還會往鄉村特色旅游這方面發展。” 新聞縱深
培養職業農民
成都農業CEO超7000人
王志全、王伶俐父女,只是活躍在田間、市場的眾多農業職業經理人之一。據了解,從2011年起,成都便開始培養新型職業農民等。根據成都市農委公布的數據,去年,成都持證農業職業經理人達7134人,其中初級3380人、中級3606人、高級148人。
為培養更多優秀職業農民、農業職業經理人,成都去年便確定四川農業大學、成都農職學院、成都市農林科學院等學校為農業職業經理人培訓機構。此外,還選派人員前往浙江等地學習,開展“十佳”、“優秀”農業職業經理人評選活動。
據介紹,根據成都市政府辦公廳下發的《成都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推廣“農業共營制”加快農業用地適度規模經營的實施意見》中指出,確保2020年全市新型職業農民超過10萬人。
今年7月,四川省委農工委常務副主任楊秀彬,在《四川日報》上發表題為《帶頭做好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篇大文章》的文章,詳細解讀了四川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他提出,新型職業農民、農業科技人員、返鄉農民工是三支重要力量,必將為農村發展注入新動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制定新型職業農民教育總體規劃,建立健全初中高、省市縣三級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體系。
近日,四川發布了《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由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跨越十大行動方案》。其中一大方案就是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創業行動,到2022年,培養一大批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支持返鄉下鄉人員創辦領辦新型經營主體10萬個以上。(記者 楊力 實習生江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