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海良在檢測設備(攝影 陳姝)
中國日報網9月22日電(記者 陳姝)十年前,杭州朝陽橡膠有限公司一臺德國機器壞了,如果等待進口零配件來了再進行維修需要三、四個月之久,時間不等人,廠里停工就會蒙受巨大的損失。情急之下,有位技師拆了機器,找到有問題的零配件,研究并組織廠里自主生產該零配件。最終,奇跡發生了,原本需要停工三、四個月的進口機器,只用了三天就重新運轉起來。
這位讓進口機器“起始回生”的人就是程海良,一名來自淳安大山里的外來務工青年,全鋼一分廠設備維修保養組組長。
十五年練就雙證鉗工師,過硬技術讓設備起始回生
程海良2002年進廠工作,一待就是十五年,由于檢修工作的特殊性,程海良經常無法正常下班,只要機器出了問題,身為團隊負責人都要第一時間給予解決,甚至半夜三更也跑來廠里搶修機器,也曾經一口氣工作了20多個小時。
通過不斷學習、刻苦鉆研,程海良練就了一身較強的創新和解決技術難題的過硬本領,成為了一名技術精湛、技藝超群的雙證鉗工技師。憑借著超強的學習能力,不知多少次從不懂到知曉,從知曉到專家,攻克了一個個技術難題,讓一臺臺歐美高新技術設備起始回生。
2015年,企業原來的帶束層整理機已不能達到工藝要求,買一套新的設備需要153萬元。程海良修舊利廢,動腦筋、想辦法、找資料,反復實驗,制造一臺新的帶束層整理機,經公司測試完全符合工藝要求,一年可為公司創造效益231萬元。他還改進了德國進口斜裁機的換刀、調刀方法及安裝工裝優化改進,從原先換刀時間6小時降低到現在3小時,提高了機臺的運轉率和生產率,一年可為創造效益213萬元。
始終不忘“改造創新”,進口設備國產化創造效益
程海良所在部門工作間的墻上貼著的工作責任里,有一項“創新意識”引起了記者的關注,設備維修保養和創新有什么直接的關系呢?程海良認為,在任何工作崗位上都要主動思考,敢于創新,他本職工作的創新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提高產能、更好的達到工業要求,盡可能的消除安全隱患。
程海良在講解創新意識(攝影:陳姝)
2016年,程海良開展成型型機鋼包導開裝置改造,將鋼包導開裝置的儲料方式改進,減少鋼包拉伸。改造后A級均動合格率從原先94.3%提升到98、6%,全年為公司創造效益267萬。德國進口簾布直裁機拼接裝置國產化,程海良解決了進口設備備件申報周期長、貨物緊張等問題,通過創新改造,使設備穩定、產能提高、質量提升,全年為公司創造效益167萬元。經過他的不懈努力,原本全部依靠進口設備的廠子進口設備比例降低到只有10%。
不吝嗇言傳身教,“工匠精神”走出國門發揚光大
談到什么是“工匠精神”,程海良回答的很樸素:“工匠精神就是把簡單的事情常態化,不投機取巧,要踏踏實實走下去。”他從不吝嗇將自己的經驗分享給徒弟和同事們,為的是教會更多的人,為企業提高更多的生產效率。
全鋼一分廠設備維修保養組組長程海良(攝影:陳姝)
程海良平時讓徒弟們采取了“聽、看、查、想”四字要訣(即對運轉聲音多聽,運轉設備多看,運轉部件多查,運轉現象多想);做到“三勤”(即手勤、眼勤、腳勤),并做到干一行愛一行、專一行精一行。通過他的傳、幫、帶,近些年為公司培養了5名技師,13名高級工,16名中級工。他有3個徒弟被派往中策橡膠(泰國)有限公司擔任全鋼各維修模塊負責人,使我國的維修技術走出國門。
據了解,程海良多次被評為中策集團勞動模范、優秀共產黨員、優秀師傅、優秀班組長等榮譽。2010年被評為杭州市工業系統“十佳師傅”;2015年被授予杭州市首席技師;2016年被授予杭州市工業系統“十佳工業工匠”。最后,程海良向記者透露,接下來的目標是繼續精進技能,成為一名高級技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