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學獎”獲獎者施一公(左)、“物質科學獎”獲獎者潘建偉(中)、“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獲獎者許晨陽(右)
中國日報網10月30日電(記者 田阿萌)10月29日,有中國“諾貝爾獎”之稱的未來科學大獎頒獎典禮在京舉辦。清華大學教授、結構生物學家施一公,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量子通信衛星“墨子號”首席科學家潘建偉,北京大學教授許晨陽分別獲得“生命科學獎”、“物質科學獎”和“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
談中國科學發展:中國巨變正在這個大時代發生
施一公稱,“我從恢復高考后接著經歷改革開放,開始有開放的心態,國家和百姓積極向上,從小學到大學,在充滿正能量環境下長大,能有機會接受好的中學教育,直到進入清華再接著能有機會出國最后回國這一歷程,感受真的很深。現在我國每年有500萬人留學,300萬人回來,中國巨變正在這個大時代發生。”
中國的未來到底能不能回到科學的制高點?對此,施一公說,“中國在過去兩三百年期間科學技術沒有領先過,一直是受惠于世界科技進步帶來的成果,現在的年輕一代應該有危機感,能不能引領中國回到世界科技的制高點,能不能做到這一點跟國家的命運息息相關,這才是希望帶給社會、帶給未來的激勵。”
潘建偉表示,量子研究,“在十年前是想都不敢想的,放在二十年前是做夢都不敢想的”。企業家群體在富裕之后開始在科學領域投資,也讓科學研究迎來了新時代。
許晨陽稱,是時代造就他今天的成功,未來科學大獎和諾貝爾獎有眾多不同,前者有數學獎等,后者沒有,“科學大獎要堅持做下去,肯定會超過諾貝爾獎”,“作為年輕的獲獎者,希望有更多的年輕人來從事科學研究,在科學中實現自我價值應該成為當今更多年輕人的選擇。”
談人工智能會否取代人類:不存在這個問題
三位獲獎者還在媒體見面會上被問到人工智能的熱門話題,有記者提到,國外雜志前段時間用了近萬字描述人工智能與機器人對工作及社會的影響,以前人工智能機器人是人類的助手,現在,人類是機器的助手,未來機器人將讓人類失業,人類將向機器人乞討。這種預測會成為現實嗎?我們怎樣做,才能防止科學技術對人類產生不利的影響?
對此,施一公表示,并不擔心人工智能會取代人類,人工智能可能應用到很多領域,但它們沒有人的意識。潘建偉稱,目前來看,這個問題是不存在的。
許晨陽對此的回應是,“你說的問題只是舊的職業被淘汰,比如汽車興起以后,以前的馬車夫都失業了,但是科技會幫助人選擇做更喜歡的事情。”
(編輯:涂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