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6日,由中國社科院藍迪國際智庫項目主辦,北京標研科技發展中心、農業部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中國標準化研究院共同承辦的“一帶一路”企業能力建設培訓班在江蘇太倉陸渡賓館舉辦。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外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社科院藍迪國際智庫項目專家委員會主席趙白鴿在開幕式致辭。她表示,一帶一路的建設和發展中,國家質量基礎(NQI),即計量、標準、檢驗檢測、認證認可等將成為制約企業走出去的關鍵內容。藍迪從成立以來,就把該領域作為藍迪的七大服務體系之一。此次太倉培訓,是針對于工業和農業領域在NQI體系的系統性能力建設。太倉作為此次會議的舉辦地,在中德合作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示范作用。此次培訓,將農業領域和中德工業領域合作的“隱形冠軍”體系相結合,是對企業一個很有意義的提升。太倉在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歷程中有濃重的一筆,是鄭和下西洋的起點。希望此次培訓,能夠對太倉,對藍迪平臺企業帶來實質性的機會和能力的提升,從而為推動“一帶一路”倡議發揮積極作用。
太倉市人民政府副市長許蕾在開幕式上致辭,她表示,此次藍迪國際智庫“一帶一路”企業能力建設培訓班選擇在太倉舉行,是對太倉工作的巨大認可,她代表太倉市委市政府,對與會的領導、專家和學員表示歡迎。徐磊表示,太倉是我國最早實現小康的縣級市之一,綜合實力多年處于全國百強縣前十名,目前有3000多家外資企業在太倉有辦事處,其中有二十多家為世界五百強企業。太倉市委市政府也高度重視三農工作,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榮獲全國現代農業示范區及首批國家農業產業化示范基地的殊榮稱號。她希望各位領導和專家對太倉現代化發展和各項工作多提寶貴的意見和建議,提升企業走出去的綜合實力。
中國品牌建設促進會副會長,中國標準化創新戰略聯盟理事長,中國標準化研究院原院長馬林聰在開幕式上致辭。他祝賀藍迪國際智庫“一帶一路”企業能力建設培訓班在太倉開班,并表示“一帶一路”倡議意味著中國全方位的開放、合作共贏和共同發展的理念。研究和實踐不斷表明,在“一帶一路”大背景下,中國企業走出去速度明顯加快,項目落地成功率穩步提升,了解、認知和領會NQI理念扮演了越來越重要的角色。NQI既是中國文化輸出的一部分,更是軟實力的重要體現,他愿意和大家分享NQI理念,標準和相關規定,促進企業走出去。
全國律師協會副會長,國浩律師事務所首席合伙人,藍迪國際智庫項目專家委員會成員呂紅兵在致辭中表示,此次的培訓會很有針對性、特別務實,用“一帶一路”和能力建設兩個主題詞介紹了此次培訓會的核心內容:“一帶一路”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自提出以來成果顯著;農業產業化概念在十九大報告中充分體現,農業現代化穩步推進;NQI是能力建設的重要內容,為企業走出去提供重要理論支撐。他指出,中國企業要有法律應對能力、法律防范能力和法律政策能力,企業走出去要關注他國的政治、文化、經濟、宗教等多方因素;同時還有雙邊條約、勞工制度、外匯制度、稅收制度、特別經濟區和自由貿易區等。他表示,此次藍迪企業能力建設班開了一個好頭,他期待更多的企業通過藍迪平臺,能夠走出國門,在“一帶一路”建設中大展宏圖。
全國合作經濟工作委員會專家委員會副主任,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家專委會委員、教授瞿衛國先生就提升一帶一路農業及旅游國際合作進行了專題演講。他就中國企業怎么走出去融入一帶一路,如何走出去,留下來進行了闡述;并就“一帶一路”對中國農業及旅游的影響、如何實施全球農業及旅游發展戰略、對外農業及旅游合作建議及案例、我國中小企業怎么融入“一帶一路”等多個方面深入淺出地從理論到實踐,講述了中國農業企業走出去、融進去、留下來和農業產業鏈的建設發展特點。
中國農民問題研究所所長,中國農業大學社會學系主任、博士生導師朱啟臻教授就農業文化的世界貢獻講起,從菜籃子工程、米袋子工程講到農業安全,從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講到“一帶一路”農業走出去,從農業文化保護講到了農業文化自信。他提出,打造中國農業品牌的文化價值要主打三張牌,即生產價值,提升農產品的品質;生態價值,即天人合一的理念;生活價值,即滿足生活的需要。最后,他強調,農產品走出去,要賦予其文化內涵,講好中國故事,農業走出去是傳統農業技術和現代農業文化走出去,是兩種文化的結合和發展。
北京計量協會秘書長,北京標研科技發展中心主任,藍迪國際智庫項目專家委員會成員譚曉東主任當天做了基于NQI理念分析農業產業規劃的主旨發言,他從三個維度介紹了什么是NQI,并從產品在生產過程中的NQI分析,到成品生產出來后結果的NQI分析進行了講述,理論與實踐結合地講述了計量、標準、檢測、檢驗、認證、認可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同時,他認為中國農業企業走出去首先要從中國農業企業產業化規劃和農業產業差異化開始,從農業NQI開始做起。
此次藍迪培訓班邀請了來自中國政府、智庫、企業和各省市的代表等進行交流與研討,旨在結合農業、工業大數據和國際通用的國家質量基礎NQI的理念,就我國農業和工業相關企業如何更好地學習和響應國家“一帶一路”倡議,提升企業“走出去”的應對能力,提供有力的支撐和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