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11月30日電(記者 田阿萌)貴州是全國脫貧攻堅的主戰場,2015年,為合力打贏脫貧攻堅戰,大型國有企業加入了這場攻堅戰里,南方電網成為與貧困縣結對幫扶的國有企業之一,牽手貴州省的深度貧困縣——紫云縣。
地處麻山腹地的貴州省安順市紫云縣,是全國唯一的苗族布依族自治縣,屬滇桂黔石漠化集中連片特困地區。
“紫云不脫貧,絕對不收兵!”這是南方電網駐村扶貧干部的脫貧集結號,紫云縣的“一鎮三村”(板當鎮,小寨關村、新塘村、落麥村)如磁場效應般,開啟了脫貧致富之路。
小紅薯大脫貧 紅芯紅薯火了
紫云縣由于地理環境因素,盛產紅芯紅薯、薏仁、山藥等農產品,卻因經濟落后造成農產品“無人識”。如今,紫云縣白石巖鄉的紅芯紅薯成了當地百姓脫貧致富的“金果”。
農戶在合作社分揀紅薯,攝影:田阿萌
通過縣政府提供的種植技術支持,南方電網貴州公司幫助開拓銷售渠道,貧困戶加入合作社種植紅芯紅薯也得到了農業專家指導。據介紹,合作社以每斤不低于3元的價格向農戶們收購紅薯,優先收購貧困戶的紅薯,再通過扶貧公司對外銷售。
“今年政府和當地企業扶持力度大了,除了給各家農戶有土地補貼,還幫助辦推介會,農戶們種植紅芯紅薯的積極性一下子就高了。今年截止到現在,賣出去已經有450萬斤,比去年高了近10倍。”合作社工作人員說道。
南方電網扶貧組工作人員展示煮好的紅芯紅薯,攝影:田阿萌
經過技術改良,紅芯紅薯產量從去年的300萬斤增加到今年的900萬斤左右,帶動了全鄉300多戶脫貧。
扶貧“兄弟連”團隊“磁場”效益被激活
南方電網貴州公司派駐了7位扶貧干部組成了紫云縣的扶貧“兄弟連”。
紫云縣的小寨關村就來了一位南方電網的90后駐村干部——崔亞華,這位最年輕的90后駐村干部提出了“扶貧種西瓜不要撒芝麻”的扶貧想法。
90后駐村干部崔亞華,攝影:田阿萌
“我希望能夠帶出幾位脫貧致富的領路人,這樣在我離任之后村莊就不會返貧了。小寨關村目前采取了績效管理制度,把南方電網貴州公司捐助的產業項目交給村民干,大棚能帶動七八戶貧困戶,魚塘帶動四十戶貧困戶,養牛場也能帶動七八戶。”崔亞華說道。
“企業幫扶地方的經驗由來已久,但過去單純的企業給錢給物幫扶模式現在已經行不通了。”南方電網貴州公司副總經理時蘊偉表示,發揮企業特長和優勢將各方聯動起來,形成扶貧的最大效益,正是央企參與整縣幫扶的意義。
發揮電網優勢激活造血功能
貧困致使紫云縣大量勞動力外出,留下的都是老幼婦孺。由南方電網貴州公司投資成立的紫冠源電力扶貧開發有限公司(下稱電線桿廠)在縣政府的支持下進駐了紫云縣。廠里聘請當地農民當工人,每人每天150元的工錢,也正是由于電線桿廠的成立,成功留下了一批想外出務工的年輕人。
電線桿廠工人在現在作業,攝影:田阿萌
現在電線桿廠每月可生產600根電線桿,即將投產的新廠區每月產量可達3000多根,今年產值預計可達到5500萬元。一根電線桿從加工到養護需要近20天,而這家紫云縣的電線桿廠,帶動了當地18個貧困家庭一起脫貧。
工人們將加工好的電線桿運至廠外,攝影:田阿萌
公益扶貧關愛留守兒童
板當鎮小寨關小學是小寨關村的教學點,這里只有一到三年級60多名學生,其中一半是留守兒童。南方電網貴州公司在這里成立了陽光小屋,為學校置辦了新課桌、新校服,并為孩子們建立了愛心操場。
孩子們在教室朗讀課文,攝影:田阿萌
“陽光小屋為每個年級每周開放2-3次,在這里他們還可以進行愛心連線,通過網絡與家人進行視頻溝通。”小寨關村駐村第一書記李敬對記者說。
“央企直接參與到整縣幫扶中去,就應該突出大企業的優勢,突出電力行業的優勢。”時蘊偉說,南方電網貴州公司扶持當地發展電力上下游產業,帶動周邊相關產業,從而撬動全縣經濟發展。“將扶貧項目盤活,激活貧困村造血功能指日可待。”
南方電網董事長李慶奎曾在署名文章中表示,電網企業必須把握新時代特點,把滿足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電力需要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讓廣大人民群眾從“用上電”到“用好電”。
如今,作為幫扶助貧的央企之一,南方電網貴州公司預計2017年投入和整合1000余萬元資金繼續加大對紫云縣“一鎮三村”的支持力度,預計可帶動“一鎮三村”1155人精準脫貧。
(編輯:富文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