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3月23日凌晨,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備忘錄,根據美貿易代表辦公室公布的對華301調查報告,指令有關部門研究提出對華采取限制措施的建議。美國此次對華301調查的重要借口之一,是美中之間存在“巨大”的貿易逆差。美國商務部2月6日公布數據認定,2017年美國對華貨物貿易逆差高達3752億美元。這個數字成為美國近期對華揮舞貿易制裁“大棒”的重要依據。
“3752億美元”這個數額一經公布,就引起了美國企業界和經濟學界的質疑,甚至有美國企業家調侃,“特朗普看不懂服務貿易”。
那么,美中之間這個3752億美元的貨物貿易逆差是怎么來的?從全球價值鏈來看,貿易順差反映在中國,利益順差在美國。從美國公開的數據、政策,以及中美貿易的發展來看,我們不難發現,美國對華巨額貿易逆差的產生與美國的政策取向、貨幣地位、儲蓄率低有著密切的關系。在當前這種全球國際分工的安排中,特別是在中美貿易的整體格局中,美國不僅沒吃虧,還有些“得了便宜賣乖”。美國政府應正視產生貿易赤字的國內深層次結構性原因,而不能簡單歸咎于經濟全球化和主要貿易伙伴。
首先,從政策取向來看,目前這種格局是美國在政策上“一放一收”的結果。
“一放”,指的是20世紀60年代后,美國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背景下,對其國內產業結構進行重大調整,將鋼鐵、紡織等傳統產業逐步轉移外放,并在此后的時間里,在其國內主要致力于集成電路、精密機械、精細化工等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的發展,逐步利用其科技優勢、生產優勢等塑造出以服務業為主,低儲蓄、高消費的經濟格局。
這種政策反映在中美經貿問題上面,成為美國對華巨額貿易逆差的重要原因之一。美國公司布局海外,特別是在中國投資巨大,這些跨國公司的內部貿易以及與國外的產業內貿易成為美國貿易逆差急速擴大的主要原因。耶魯大學高級研究員斯蒂芬·羅奇日前在華表示,2017年美國對華貨物貿易逆差3752億美元,其中,至少有40%來自于中國以外國家制造但在中國組裝產品的供應鏈效應,“3752億美元占2017年美國全球貨物貿易逆差的47%。如果考慮來自中國以外的投入,使用經合組織和WTO提供的貿易和增值矩陣進行調整,則可以將份額從47%降至28%。”
“一收”,指的是美國多年來嚴格執行出口管制措施,尤其是在推動其本國經濟發展的高科技產業方面,幾乎到了“草木皆兵”的地步。近年來美國對華出口限制不減反增,甚至擴大到部分民用的非美國獨有的科技產品。這進一步加劇了美中貿易的不平衡。今年兩會期間,中國商務部部長鐘山就指出,“中美貿易不平衡與美方高技術對華出口的管制有關。美國研究機構報告顯示,如果美國對華出口管制放寬,對華貿易逆差可減少35%左右”。
其次,從貨幣地位來看,貿易逆差是美元作為全球本位幣、美國作為世界最后消費者的必然結果。
1974年“石油美元”體系建立至今,國際貨幣體系的流動性基本上由美元來承擔,形成了美國國內總需求大于總供給,美國又不斷利用美元的國際“硬通貨”地位彌補其國內生產不足的格局。美國巨額貿易逆差的產生是利用別國剩余儲蓄,來維持其超出自身生產能力的消費水平的必然結果。如果美國不能維持貿易逆差,則全球經濟將因失去美元流動性而失速,也會對美國經濟形成“反噬”。
第三,從儲蓄來看,美國貿易失衡是其國內“消費—儲蓄”結構失衡的表現。
“寅吃卯糧”是美國民眾習慣和日常生活的常態,居民儲蓄率低短時間內無法得到扭轉,美國的政府支出也不可能短期內明顯壓縮。除非美國提高國民儲蓄率或者降低投資,否則美國實現經常賬戶的盈余是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斯蒂芬·羅奇指出,美國貿易赤字上升的重要原因是美國在沒有儲蓄的情況下追求增長。與現代經濟史上其他發達國家相比,美國國內儲蓄率最低。他認為,從凈國民儲蓄率這個指標即企業儲蓄、家庭儲蓄和政府支出的凈值來看,美國現在的凈國民儲蓄率還不到過去長期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在缺乏儲蓄情況下,還要保持經濟增長,所以美國要從國外進口資本,同時必須面對經常賬戶赤字和多邊貿易不平衡”。
政策取向、貨幣地位、儲蓄率低,這幾個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產生了美國巨額貿易逆差,這實質是美國國內深層次結構性原因。此外,盡管美國存在巨大的貨物貿易逆差,但美國居于全球價值鏈的中高端,又擁有強勢貨幣,可以從其他國家進口大量質優價廉的產品來維持較低通脹率,促進經濟轉型升級和增長。來自國外價廉物美的產品提高了美國民眾實際購買力,提高了底層民眾的福利。對美國而言,這是占便宜,而不是吃虧。
還有一個重要事實是,中美兩國貿易不平衡是結構性的。美國對華在貨物貿易上有逆差,但在服務貿易方面,美國對華長期保持著巨額順差,僅2016年美國對華服務貿易順差就高達557億美元。此外,中美貿易統計也存在差異。據中國和美國統計工作組測算,美國官方統計的對華貿易逆差每年都被高估20%左右。
實踐證明,中美經貿規模發展到今天的體量,靠的是市場力量和商業規則,在中美經貿關系中,中方從不刻意追求貿易順差,中美貿易狀態完全是由市場形成的,本質上是互利共贏的。
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