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全國各省市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工作,備受各界關注。各地根據各自不同的資源特色逐漸形成了如“田園綜合體”“城鄉一體化”“特色產業”等模式。在今年小紅書《2023國慶節旅游報告》列出的最受歡迎目的地城市中,景德鎮市浮梁縣的鄉村振興發展模式值得探究。
作為江西省景德鎮市的市轄縣,浮梁縣是典型的生態型城市,森林覆蓋率達81.4%,唐代《茶酒論》中“浮梁歙州,萬國來求”描述的是唐代浮梁茶聞名天下遠銷海外。歷史上景德鎮原為浮梁縣昌南鎮,于北宋景德元年被賜名為“景德鎮”。浮梁縣因此被譽為“茶瓷故里”。因地處“五圈六山兩湖”的中心地帶,產業特色較難規模化,交通優勢不明顯,發展緩于沿海地帶。如何保護性地實現鄉村“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如何探索出一條符合本地實際情況的鄉村振興實踐道路,成為擺在浮梁人面前的重要課題。
鄉村振興模式一:人才流動,鄉村共創
“鄉創體系”筑基 催動鄉村經濟建立良性生態圈
“鄉創特派員”制度的建立,為浮梁的鄉村振興實踐找到了解題新思路。2020年9月20日,對浮梁來說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這一天,在浮梁縣委組織部與清華大學文創院的攜手推動下,浮梁縣正式印發《關于創建鄉創特派員制度的實施方案(試行)》的通知,鄉創特派員制度正式實施。
在浮梁縣委縣政府的理解中,要實現“五個振興”工作目標,需要激發“基層首創”精神,“鄉創特派員制度”就是一個好切口。鄉創特派員制度是以實現鄉村振興為目標,通過引進人才,遴選掌握鄉村創新發展理念的企業家、創業者、社會工作者、藝術家、設計師等人才,聘為“鄉創特派員”,作為鄉村“首席運營官”,開展“一村一員”特派服務,引導支持在地產業發展和文化發展,與村黨組織書記、主任形成“ 雙輪驅動”,共建人文鄉村,共創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特色之路。
到2023年,已經有三批累計53人當選為浮梁“鄉創特派員”。他們之中,有人將荒廢山莊改造成集陶藝創作、農家體驗、戶外拓展、紅色教育為一體的錦泰文化研學基地,有人以當地的茶文化為奇點將茶農、茶場、游客“鏈接”到一起,還有人將“大地藝術節”的模式引入到中國,打造了浮梁IP“藝術在浮梁”,成為具有世界級影響力的藝術節活動……
在他們的帶頭作用下,往日的“荒山野嶺”變成了“金山”“銀山”,鄉村的田園牧歌成為令人心動的詩意生活。曾經被認為是惡劣生存環境代表的“八山半水一分田”,日漸成為吸引更多人來到浮梁、回到浮梁的“磁石”。
除了開創性地提出“鄉創特派員制度”,浮梁縣還開設了鄉創學院,策劃實施了“浮梁紅·守千年”煥新中國節系列共創活動,建設了兩山產業創新發展平臺等,形成了具有浮梁特色的“鄉創體系”。
在鄉創特派員的帶動下,越來越多的村民開始為村里的發展出謀劃策。鄉創學院的存在則為浮梁鄉村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知識力量。在這里,會有鄉村振興的專家學者、鄉創實踐人士等,為鄉鎮干部、村干部、鄉創特派員、返鄉及入鄉創業人員、村民等進行授課。從宏觀理論到微觀實踐,從云課堂到實地游學,實用的知識、多樣的學習方式,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進入鄉創學院學習。有了知識和技術的武裝,有了新平臺的支撐,越來越多的人返鄉創業、入鄉創業,浮梁鄉村煥發出一股蓬勃向上的力量。
鄉村振興模式二:游客請進來,產品帶出去
國資引領 多元活動建設浮梁文旅、浮梁茶兩大IP
在“鄉創體系”的創新發展中,浮梁投資控股集團發揮著國資力量的“排頭兵”作用。為了協助村民把游客引進來,在浮梁縣委縣政府的支持下,浮梁投資控股集團對浮梁進行了全域旅游布局,2023年舉辦首屆浮梁旅游節,并配套藝術、音樂、市集等具有全國性吸引力的文旅活動。
“2023浮梁旅游節”期間,浮梁投資控股集團組織了“藝術在浮梁2023”“2023浮梁草莓音樂節”“三賢湖市集”三大主題活動。
其中,“藝術在浮梁2023”于9月28日至11月26日舉辦,再次成為全國藝術界的一大盛事。在為期兩個月左右的展期內,來自10個國家和地區的64位/組藝術家為浮梁帶來了65個藝術作品。舉辦地設在鄉間田野,使鄉村成為“沒有屋頂的美術館”,以多元藝術形式展現村莊的歷史文化和鄉土生活。 “雙11”期間,浮梁投資控股集團還聯動天貓,點亮了“藝術在浮梁”的標志性裝置《大地之燈》和代表著生活閃光點的1111顆星星。人們可以在茶山上,盡情感受生命的靈性和生活的美好。“點亮活動”迅速在網絡發酵,吸引大量游客親臨打卡。在“藝術在浮梁”的帶動下,其舉辦地寒溪村慢慢有了餐廳、民宿等,帶動了百余名村民就業,過去一年使村莊增收近百萬元。
于10月4日-5日舉辦的2023浮梁草莓音樂節更讓浮梁迎來一波游客的高潮,使得縣內各大酒店一房難求。35組音樂人與3萬多名觀眾一起跟著音樂的節拍,盡情釋放自我。此次音樂節讓更多音樂愛好者來到浮梁,了解浮梁,讓浮梁的藝術資源從視覺擴展到了聽覺。
藝術在浮梁、音樂在浮梁。近年來,浮梁縣委、縣政府深入實施“兩山”實踐創新和鄉村振興戰略,主動融入景德鎮國家陶瓷文化傳承創新試驗區建設,堅持文旅融合發展,做好治山理水、顯山露水和“生態+文化+發展”文章,不斷促進文化賦能鄉村振興。
特色產品 實現“瓷源茶鄉”的兩山價值轉化助力鄉村振興
如果說“藝術在浮梁2023”“2023浮梁草莓音樂節”等時變時新的活動,不斷為游客創造走進浮梁的契機,那么彰顯著“瓷源茶鄉、生態浮梁”魅力的特色產品則是讓游客記住浮梁、留在浮梁的關鍵。
作為有著千年歷史的古縣城,浮梁縣內不僅坐落著古代景德鎮瓷器原料產地高嶺村,出現過趙慨、陶玉等多位陶瓷名家,更擁有著歷史悠久的茶文化。截至2022年底,浮梁全縣茶園總面積達20.22萬畝,實現茶葉總產量13000噸。為推動茶產業發展,近年來浮梁縣全面推動打造“浮梁茶”公共品牌。作為世界三大高山茶產區之一,浮梁也是中國古樹紅茶核心產區,并擁有江南茶區最大的古樹茶園,連續多年獲評“中國茶業百強縣”。2023年,在“中茶杯”第十三屆國際鼎承茶王賽(春季賽)上,浮茶集團選送的浮梁茶紅茶特級、浮梁茶紅茶一芽一葉更榮獲“紅茶組雙茶王”。這也是江西省紅茶品類在這個被譽為“中國茶界奧斯卡”賽事中首次榮獲茶王獎項。2023年“浮梁茶”區域公用品牌價值達33.07億元,較去年提高了1.89億元,同比增長6.1%。
浮梁縣通過茶科技、茶文化、茶產業、茶政策、茶旅游“五茶”賦能,有效助力鄉村振興,走出了一條生態優先、產業興旺、綠色富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不斷提升浮梁茶公共品牌價值。
瓷茶之外,地處北緯30°黃金產稻帶、森林覆蓋率高達81.4%的浮梁,其所產的大米和水也各具特色。為了讓優質產品走出去,參照“浮梁茶”的做法,浮梁投資控股集團對大米和水的質量進行統一把控,對品牌形象進行統一包裝。其中,與江西省農科院合作育種的優質大米品種,以“浮香壹號”的品牌面貌進入市場,并獲得省級金獎。源自山林腹地的“夏田山泉”則經天然地質結構礦化,富含多種礦物質成分,口感柔順細膩清甜。
伴隨著特色產品品牌化做法的日益成熟,在浮梁投資控股集團的推動下,相信未來將有更多的特色產品會以更高質量、更好形象走出浮梁。
鄉村振興模式三:從眼睛到心靈,文旅標簽煥新,塑造特色城市品牌
為了讓浮梁的品牌張力得以釋放,將浮梁的生態、藝術、瓷茶等特色資源更好地轉化為文旅品牌價值,2023年,在浮梁縣委縣政府的統籌下,浮梁投資控股集團不僅開啟全域旅游規劃,將瓷、茶與文旅等產業進行更深度的融合,定制全縣統一產品標識,還通過策劃城市品牌logo、傳播口號,推出全新文旅宣傳片等方式,“讓瓷茶走出去,讓旅者走進來”。
在浮梁文旅宣傳片《瓷茶里,時光外》中,不僅記錄了浮梁輝煌的歷史、瓷茶文化,展現了浮梁優質的生態環境,更敘述著浮梁文化底蘊中所能夠帶來的精神生活方式的轉變。置身浮梁,能夠感受到的不僅是瓷茶里的生活,還有時光外的生命狀態。它帶給觀眾的不止是浮梁的人文美、生態美,更是生活中的一份寧靜與感動。
前不久,在由權威營銷媒體平臺胖鯨主辦的2023-2024年度品牌商業敘事獎中,浮梁文旅品牌策劃項目“瓷茶里·時光外”榮獲“文化價值板塊年度案例”獎項。
在不斷的創新和嘗試中,堅持“生態為本、瓷茶為源、多元沉浸、生活舒適”的差異化發展路徑,浮梁縣“闖”出了一條以“鄉創體系”為底色,政企合作、協同創新、多維驅動的鄉村振興實踐新路徑。浮梁文旅、浮梁茶兩大IP建設邁上了新臺階。
另悉,12月27日,昌景黃高鐵正式開通運營。昌景黃高鐵起自南昌東站,終點為黃山北站,經停景德鎮北站、浮梁東站等。伴隨著時速350公里的高鐵呼嘯而來,浮梁縣的交通通達性進一步提升。擁有瑤里、古縣衙、皇窯、高嶺中國村、名坊園等5個國家4A級旅游景區、117處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居于六山二湖(黃山、九華山、廬山、武夷山、龍虎山、三清山、鄱陽湖、千島湖)之中心,有著集“綠、古、紅”三色為一體的文化生態旅游資源,浮梁的知名度也將得到提高。對于浮梁來說,“昌景黃”高鐵線既是浮梁通向其他城市的交通線,也是鄉村振興的經濟線、生態路。依托“昌景黃”高鐵線,浮梁的產業升級、文旅推廣將迎來新的發展契機,浮梁的鄉村振興事業也將走上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