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极品粉嫩在线播放,国产美女精品视频线播放,亚洲 最大 激情 欧美 在线,日韩欧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不卡

社保基金曬出成績單 2023年取得正投資收益

社保基金曬出成績單 2023年取得正投資收益

來源:中國證券報·中證網    2024-10-12 15:32
2024-10-12 15:32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 2023年社保基金投資收益額250.11億元,投資收益率0.96%

■ 社保基金自成立以來的年均投資收益率7.36%

■ 地方養老基金2023年投資收益額395.89億元,投資收益率2.42%

■ 2016年12月以來,地方養老基金年均投資收益率5.00%

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10月12日發布的全國社會保障基金2023年度報告顯示,社保基金自成立以來的年均投資收益率7.36%,累計投資收益額16825.76億元。

社保基金會同日發布的2023年度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受托運營年度報告顯示,自2016年12月受托管理以來,地方養老基金年均投資收益率5.00%,累計投資收益額3066.71億元。

社保基金會相關負責人表示,社保基金會堅持并持續豐富“長期投資、價值投資、責任投資”理念,審慎穩健開展投資運營管理,忠實履行好基金安全和保值增值主體責任。

實現資產保值增值

2023年,社保基金取得了正投資收益,實現了資產保值增值。

從投資業績看,2023年,社保基金投資收益額250.11億元,投資收益率0.96%(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的投資收益率為1.02%)。社保基金自成立以來的年均投資收益率7.36%,累計投資收益額16825.76億元。

從財務狀況看,2023年末,社保基金資產總額30145.61億元。其中,直接投資資產9407.03億元,占社保基金資產總額的31.21%;委托投資資產20738.58億元,占社保基金資產總額的68.79%。境內投資資產26685.68億元,占社保基金資產總額的88.52%;境外投資資產3459.93億元,占社保基金資產總額的11.48%。

“社保基金投資持續跑贏大市,連續多年取得正收益實現資產增值,反映出社保基金會科學的投資理念、完善的資產配置體系及健全的風險合規管控體系。社保基金會持續深化對長期資金收益和風險來源的規律性認識,不斷加強對宏觀經濟和資本市場形勢的分析研判,堅持全球視野、長期視角,很好發揮了長期資金、耐心資本的作用。”光大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高瑞東表示。

社保基金會同日發布的2023年度養老基金受托運營年度報告顯示,地方養老基金2023年投資收益額395.89億元,投資收益率2.42%。自2016年12月受托運營以來,地方養老基金累計投資收益額3066.71億元,年均投資收益率5.00%。

“2023年,社保基金會受托管理的養老基金實現正收益,實屬不易,充分體現了社保基金會運營穩健、管理規范的優勢。”南開大學金融發展研究院院長田利輝表示。

看好股票長期投資價值

市場人士表示,在2023年資本市場整體表現平淡背景下,社保基金仍能實現資產價值的逆勢增長,并非易事。資產配置體系方面,經過多年探索實踐,社保基金會在投資運營過程中形成了包括戰略資產配置、戰術資產配置和資產再平衡在內較為完善的資產配置體系。

高瑞東分析,2023年,受國內國際多重因素影響,國內資本市場波動幅度加大,社保基金會主動識變、應變,強化動態配置,積極優化調整大類資產布局,在適時加倉國內權益資產的同時,加大固定收益資產的投資力度,有效發揮各類資產分散風險的作用,成為實現正收益的重要保障。

在穩健投資的基礎上,社保基金會也在不斷提高各大類資產投資運營水平,進一步提高投資能力。其中,在股票投資方面,社保基金會表示,堅定看好國內股票的長期投資價值,發揮長期資金和耐心資本優勢,從長周期角度對國內股票進行投資,抓住長期配置價值窗口期,在震蕩市場中逆勢布局;持續完善委托投資產品體系,探索豐富拓展超額收益來源,召開境內管理人座談會,持續強化對管理人的管理引導和激勵約束。加強與境外機構交流合作力度,緊密追蹤境外市場變化,優化境外股票存量資產結構,抓住境外市場人工智能等相關行業和板塊上漲的投資機遇,境外股票投資取得較好收益。

市場人士認為,結合社保基金會管理經驗分析,堅持長期投資,是社保基金能夠長期取得穩定收益的重要基礎。

踐行可持續投資原則

市場人士還關注到,社保基金會在追求長期回報的同時,積極服務于國家經濟發展大局,在創新驅動與綠色轉型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創新驅動與綠色轉型是中國經濟能否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所在。過去幾年,社保基金會在這兩個方面做了大量布局。”中金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彭文生表示。

高瑞東也關注到,社保基金會積極踐行可持續投資原則,關注環境、社會、治理等多重責任,彰顯負責任機構投資者的責任擔當。持續開展可持續投資主題研究,首次對國內股票資產開展碳排放評估,為更好掌握當前碳排放水平和變化趨勢提供參考,以實際行動服務國家“雙碳”戰略目標。

(昝秀麗)

【責任編輯:曹靜】
中國日報網版權說明: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日報網:XXX(署名)”,除與中國日報網簽署內容授權協議的網站外,其他任何網站或單位未經允許禁止轉載、使用,違者必究。如需使用,請與010-84883777聯系;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日報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其他媒體如需轉載,請與稿件來源方聯系,如產生任何問題與本網無關。
版權保護:本網登載的內容(包括文字、圖片、多媒體資訊等)版權屬中國日報網(中報國際文化傳媒(北京)有限公司)獨家所有使用。 未經中國日報網事先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給中國日報網提意見:rx@chinadaily.com.cn